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06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程序给予一定的物质弥补,解决因受犯罪侵害而遭受损害的一定范围内的被害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困难。在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补充性原则:刑事被害人救助是被害人获得救助的最后手段,只有在无法获得犯罪人赔偿或其他途径获取救济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救助。
2. 有限性原则:救助只能解决被害人的紧急生活困难,不能作为其生存或生活的方式。
3. 及时便捷性原则:救助程序应简化,决定的周期不能太长。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范围应限定为因犯罪受到人身伤害(限于重伤残疾及死亡)但无法从加害人及其他方面获得实际经济补偿,生活特别困难的自然人。具体救助对象包括:
1. 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致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其他收入来源的被害人。
2. 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致伤、致残、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本人又无力支付的被害人。
3. 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导致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生活特别困难的被害人。
4. 被害人死亡,依靠其赡养、扶养、抚养的近亲属生活特别困难的情况。
救助基金的来源可以包括财政拨款、慈善募捐所得、服刑人员劳动收入、罪犯罚金及没收的财产以及被救助的被害人得到赔偿后退回的救助款。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方式包括被告人赔偿、国家补偿、精神抚慰和保障诉权。
1. 被告人赔偿: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应由犯罪人承担赔偿责任。
2. 国家补偿:对遭受特定犯罪行为侵害,损失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没有获得赔偿或赔偿不足的被害人或死亡的被害人的特定亲属提供经济救济。
3. 精神抚慰:对无法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或无力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被害人进行精神抚慰。
4. 保障诉权: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诉权,包括赋予被害人的量刑建议权、上诉权和申诉权,以及享有法律援助权利。
刑事被害人救助是国家对被害人的一种救助或援助,救助金额的总额应根据财政情况进行适当限定。在确定救助金额时,应考虑被害性质、程度,以及被害人的过错与责任。同时,被害人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赔偿后,救助款应予以扣除。
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管理,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为增强公正性和透明度,救助机构可以由社会人士参与。救助标准、方式和程序应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执行。
刑事被害人救助程序包括救助申请的提出、救助申请的审核、救助金的发放和救助材料的归档。申请人应以书面形式提出救助申请,并提供证据材料。承办单位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交给上级审核,并根据决定发放救助金。救助材料应进行归档保存。
除了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外,还应健全相应的社会服务和援助体系,包括建立被害人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鼓励加害人家属自愿代偿,共同关心被害人,给予他们全面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