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海”轮船期损失纠纷案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2-07
航次租船合同中卸货港的卸货效率约定及争议
案情
原告:**国际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被告:**远航船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1992年7月22日,**公司与**公司签订了一份连续单航次租船合同。合同约定了装货港和卸货港,以及装卸货效率和时间的计算方式。合同还规定,如果船舶滞期,**公司应向**公司支付滞期费。合同签订后,**公司派遣了“大东海”轮运输散煤,并于8月24日抵达黄埔港桂山锚地,但未能靠泊黄埔新港码头。**公司多次要求**公司赔偿因滞留在锚地造成的船期损失,最后一次要求赔偿的时间为1992年12月29日。1994年12月29日,**公司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船期损失。
审判
海事法院认为,**公司在二年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一日向法院传真递交起诉状,诉讼行为有效。**公司与**公司签订的连续单航次租船合同合法有效,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合同约定了装货港的装货效率、装货时间的起算和滞期费等事项,双方无争议。然而,合同没有约定卸货港的卸货时间及滞期费,仅约定卸货效率为CQD,即按习惯尽快装卸。根据合同约定,**公司作为出租人,应承担CQD条款下装卸时间损失的风险。本案中,合同约定的卸货港为黄埔新港码头一个安全泊位,而“大东海”轮抵达黄埔港桂山锚地并不能视为到达船舶。船舶是否靠泊并不以货物是否报关为条件。**公司认为船舶不能靠泊是**公司的责任,但缺乏事实依据。基于上述理由,**公司无权要求赔偿船期损失。因此,法院驳回了**公司的诉讼请求。**公司对海事法院的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他们认为,原判认定“大东海”轮到达合同约定的码头泊位不以货物是否报关为条件与事实不符。他们还表示,原判没有明确说明“大东海”轮不能及时抵达合同约定的码头泊位的原因,并且认为船舶不能靠泊是租船人的过失造成的。
二审请求
**公司在二审中请求法院作出公正判决,认为他们有权要求赔偿船期损失。他们指出,船东请求的是船期损失,而不是滞期费。他们认为原审法院认定**公司请求船期损失没有合同及法律依据是不当的。根据上述情况,**公司希望二审法院能对本案进行公正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