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和相关知识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01
我们经常会听到非全日制用工和全日制用工,在非全日制用工的情况下,小时工资标准是用人单位按双方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给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但不得低于当地政府颁布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那什么是非全日制用工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供你学习参考。
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68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的用工形式。在同一用人单位,劳动者的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形式及兼职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69条的规定,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口头协议来订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
试用期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70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这意味着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一经订立即生效,无需经历试用期。
劳动合同解除及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71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在终止用工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工资标准及支付周期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72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社会保险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照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办法执行。对于已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和建立个人账户的人员,前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跨统筹地区转移的,应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的转移、接续手续。当符合退休条件时,按国家规定计发基本养老金。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照待遇水平与缴费水平相挂钩的原则,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具体的参保办法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研究制定。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发生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对于被鉴定为伤残5-10级的劳动者,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一次性结算伤残待遇及有关费用。
非全日制用工的意义和区别
非全日制用工的意义
非全日制劳动是灵活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近年来,我国非全日制劳动用工形式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餐饮、超市、社区服务等领域,用人单位使用的非全日制用工形式越来越多。促进非全日制劳动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首先,非全日制用工适应了企业降低人工成本、推进灵活用工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需求取决于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尽可能降低人工成本。实际上,非全日制用工的人工成本明显低于全日制用工。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采用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在内的一些灵活用工形式。其次,非全日制用工促进了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非全日制劳动在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非全日制用工有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减少失业现象。在劳动力过剩、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就业机会短缺的背景下,企业实行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可以在对人力资源的客观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招用更多的非全日制职工,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
近年来,以小时工为主要形式的非全日制用工发展迅速。《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作出了与全日制用工不同的特别规范:首先,非全日制用工作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明确定义。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的用工形式,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其次,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在订立劳动合同方面存在差异。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而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另外,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在试用期方面也有所不同。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即劳动合同一经订立即生效,无需经历试用期。而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可以依法约定试用期,除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三个月以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总之,非全日制用工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与全日制用工存在一定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