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5-06-12
对于仅涉及刑事处罚上诉案件或纯民事纠纷的二审案件,通常会在庭审结束后当庭宣判。然而,如果案件还涉及民事赔偿纠纷,并且在庭审期间达成了调解协议,那么刑事案件也可以在庭审中宣判。然而,如果无法达成民事赔偿的调解协议,需要进行判决的话,通常会另行宣判,这也会导致本来可以当庭宣判的刑事判决无法在庭审中宣判。
一审和二审在性质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审判依据和审判任务的不同。一审程序是基于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一审管辖权,其性质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二审程序是基于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下一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权,其性质是对第一审裁判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旨在解决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之间的特定争议。
一审程序是由原告行使起诉权而发生的,而二审程序是由当事人行使上诉权而发生的。
一审法院审查的对象是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仅对所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相关的行政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而二审法院审查的范围不仅包括上述内容,还直接审查一审裁判是否正确,即对具体行政行为和一审裁判进行双重性审查。
一审中的原、被告地位是固定的,有资格限制,提起诉讼并引起第一审程序的原告是行政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二审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不固定,没有资格限制,原审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既可以充当上诉人,也可以充当被上诉人。
一审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一律实行开庭审理,包括公开和不公开开庭审理。而二审中,除了应采取开庭审理方式外,如果人民法院认为事实清楚,还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一审判决针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质量,可以作出维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撤销判决、确认判决、限期履行法定职责和变更判决等。而二审判决则限于维持原判和依法改判两种,并且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审。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因此,二审的审理期限比一审期限少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