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5
根据仲裁庭的调解,经公司对丁某进行补偿后,解除了与丁某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能否单方面使用其制订的规章制度变更已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款。
用人单位违反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根据普遍观点,用人单位制订的厂规厂纪或规章制度在法律上被视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劳动者通过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确立双方劳动关系后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服从用人单位的指挥、管理与监督。劳动者不仅负有劳动义务,还应承担法定义务和附随义务,如服从义务和秘密义务等。因此,用人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规范,劳动者应予遵循。这也是我国《劳动法》第八十九条的立法要求。然而,用人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不能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仅可以补充劳动合同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具体的条款,但必须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下进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时,解除该劳动合同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程序。
在本案中,不论用人单位是否对这些程序有免除规定,只要违反相应限制性规定,就因程序不合法、不正当而影响其实体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在本案中,公司以单方制定的规章制度变更与丁某订立的劳动合同,违反了劳动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应当被认定为无效。同时,虽然用人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已有免除性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本身就不合法,导致其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违法的。因此,公司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2011年5月,丁某入职某公司,双方订有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规定:没有法定或合同约定条件出现,双方均不得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因经营亏损而不能继续经营时,本合同自动解除。2013年2月,公司经营不当亏损严重,于3月份清退公司部分员工。公司以《公司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公司规章制度)规定为由,要求立即终止劳动合同并不予支付经济补偿金。丁某不服,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请求确认解除劳动合同行为无效,重新安排工作并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