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9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断绝父母子女关系的行为是不被支持的,因此公证机关不会对这类协议书进行公证。即使协议书经过公证,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经过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如果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公证的效力将被排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或者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存在错误,可以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如果公证书的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公证机构应当撤销该公证书并进行公告,该公证书自始无效。如果公证书存在其他错误,公证机构应当进行更正。
证明法律行为是指公证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进行证明。例如订立合同、招标、拍卖、收养、赠与等。进行法律行为的公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证明有法律意义的文书是指在法律上有效的文书和书面形式的法律行为,这些文书可以作为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证据。例如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法人资格、证明学历等。只要文书的内容不违背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公证机关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公证,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
证明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是指对当事人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或对民事权利的实现有一定影响作用的各种客观事实。例如证明出生、死亡等事实,证明意外事故如空难事故、海损事故、风雹、洪涝灾害等。法律事实包括事件(自然事件、社会事件)和行为两类,但并非所有的事件和行为都是法律实事。只有当法律规定将某种事实与一定的法律后果联系起来时,即产生、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关系时,这种事实才被认为是法律事实,才具有法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