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3-04
商鞅的“改法为律”对法律规范的普遍性进行了扩充,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这一改革在法律观念上取得了进步。
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了肉刑,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伦理规范更广泛、更直接地上升为法律规范,实现了礼法的融合。这一时期的法律内容发展主要表现在“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重罪十条的产生、刑法制度改革、准五服制罪的确立和死刑复奏制度。
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同时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这一修法在立法指导思想上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
在西周时期,民事案件称为“讼”,刑事案件称为“狱”,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唐代地方司法机关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设佐史协助处理。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明代实行大审制度,每五年举行一次。
清末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行审检合署。
平民为争取权利同贵族进行的长期斗争,客观上加速了罗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进了罗马奴隶制国家与法律的形成。美国宪法修正案中影响较大的是关于公民权利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南北战争后关于废除奴隶制并承认黑人选举权的修正案、20世纪以来关于扩大选举权男女享受平等权利的修正案等。《法国民法典》根据“天赋人权”理论规定了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而1888年完成的《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被认为过于追求罗马法化而忽视民族传统,注重资本家的利益而缺乏对弱者权利的保护而受到多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