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项目投资风险防范
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11-06
BT模式的法律风险及风险防范
一、BT模式与BOT模式的风险区别
BT模式与BOT模式类似,但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法律风险差异。BOT模式的投资者主要依靠特许期的经营收益回收成本,因此在风险防范上除了考虑建设期的风险外,还需要重点关注项目经营过程中的收益风险。而BT模式则不同,BT项目建成后立即由政府回购并运营,经营收益的风险由政府承担,投资者主要关注建设周期内和向政府转让过程中的风险。因此,BT项目的风险防范应重点放在中短期风险上。
二、政府信用度调查
政府信用是投资者参与BT项目投资建设的基础,对投资者的信心和回报的实现起到保障作用。投资者应加强对拟投资地区政府信用的调查,包括国家和地区政权的稳定性、政府服务机制、政治环境的一致性、社会环境的安全性、政府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波动性、政府的廉政能力、政府投资规模与财税承受能力的匹配性、政府财税收入的预期水平、政府回购能力等。调查应历史地、连续地考察和分析政府的信用状况,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三、政府利益让度承诺
由于BT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大。东道国政府应在特许协议或投资建设合同书中确定对投资者的优惠政策,并在项目管理、财税优惠与补贴、货币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相应让度。同时,对于项目运作中的风险事项,如风险范围、风险承担责任方、预防风险成本等,应进行合理界定并适当分担,以消除投资者的顾虑,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四、风险分担机制设计
根据风险由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政府和项目投资者应考虑如何设计项目运作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减小项目投资风险。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投资风险:1. 加强政府信用度调查,对政府信用作出正确判断。2. 要求政府在特许协议或投资建设合同书中确定优惠政策,并在各种利益上作出相应让度。3. 确定风险范围、风险承担责任方和预防风险成本等,进行合理界定并适当分担。4.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风险分担的方式和比例,确保投资者和政府在项目运作中的权益得到保障。通过以上措施,投资者能够更好地防范BT项目的法律风险,确保投资安全和回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