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4-12-28
1、证据的真实性
证据的真实性,也被称为证据的客观性或确定性,是证据最基本的特征。它要求证据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在案件事实发生后,必然会在客观世界留下印象或痕迹。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首先必须提交法庭真实、非伪造的证据。在审判实践中,当证人出庭作证时,法官要求其保证作真实陈述,不得提供虚假证词;当被告未到庭,法院依法缺席审理时,法官要求原告保证自己主张的事实和提交的证据都是真实、合法的,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当事人在提供证据时不仅要确保其真实性,而且在对证据的真实性产生分歧时,提供证据的一方必须进一步提供证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当然,如果需要相对方提供辅助性证据时,相对方应予以提供,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当对借条的真实性产生分歧时,原告李某应申请鉴定,证明借条中署名的真实性,而被告王某有义务提供其书写真迹以进行比对。如果被告不予配合,则其署名虚假的主张将不能成立。2、证据的关联性
证据的关联性,也称为相关性,指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与案件事实没有客观联系、无法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不能成为有效证据。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包括因果联系、条件联系、时间联系、空间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其中,因果联系是最常见、最主要的联系方式。所有倾向于证明待证事实可能存在或可能不存在的证据都可以视为相关证据,否则就不具备关联性。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在向当事人明确举证范围时,应要求当事人提供与待证事实具备因果、时间、空间、必然等联系的证据。只有这类证据才能成为查明案件事实的有效证据。3、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证据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据的收集途径和方式必须合法。证据的收集必须依法进行,只有合法收集的证据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通过违法侵犯人身、住所或函件等其他通讯方式获得的证据不能采用。(2)证据必须具备合法的形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七种证据形式。这些证据形式是立法机关总结我国多年民事诉讼实践经验,并参考古今中外民事诉讼法的合理因素制定的。它们反映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内容。因此,任何不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形式都不能视为合法证据。(3)证据必须有合法的来源。如果证据的来源不合法,就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是质证的要求,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的证据才能成为定案依据。其中,证据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处理案件时,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应从证据的完整性入手来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以确保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