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3-12-10
竞业禁止是指禁止竞争性的营业活动,而竞业禁止义务则是在一定期间内,行为人不得从事与权利人相竞争的营业的义务。根据竞业禁止义务产生的依据不同,竞业禁止分为法定竞业禁止和约定竞业禁止。竞业禁止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法定性和意定性、明示性以及相对性。
违反竞业禁止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存在明确的法律规定或合法的竞业禁止契约、行为人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权利人享有可受保护的利益以及对权利人造成了损害。
首先,存在明确的法律规定或合法的竞业禁止契约是判断是否构成违反竞业禁止侵权行为的前提条件。法律的规定是相当明确的,而竞业禁止契约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具备具体的竞业范围条款、明确的地域范围条款、详细的期限条款及补偿性条款。
其次,行为人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即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当事人的约定或善良风俗。行为人的违反行为可以是故意或过失,但行为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过错。
第三,权利人必须证明自己享有可受保护的利益,包括商业秘密、客户资源、制造或营业的秘密等。权利人应对其拥有需要保护的利益承担举证责任。
最后,权利人必须证明行为人的竞业行为对自己造成了损害。对于违反竞业禁止侵权行为,实际经济损失并不是必要的构成要件,只要行为人从事了竞争的行业,构成潜在的竞争就已足。
在我国的侵权行为法律制度中,受害人的损失计算原则是实际损失赔偿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首先要参照受害人的损失金额进行计算。受害人的损失金额包括因侵权行为导致的利润减少、制止侵权行为所支出的费用、诉讼取证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委托律师代理诉讼所支出的律师费等。如果受害人的损失金额难以计算,可以参照侵权人的非法获利金额,即侵权人挤占的权利人的市场份额。为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可以由专门的评估机构来评估损失或者非法获利的金额。
违反竞业禁止侵权行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违反法定竞业禁止的侵权行为,二是违反约定竞业禁止的侵权行为。
法定竞业禁止义务是指各国立法在商法典中对竞业禁止进行规定,作为认定违反法定竞业禁止侵权行为的法律依据。根据法律规定,违反法定竞业禁止义务的行为人构成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即可构成侵权行为。
对于约定竞业禁止义务,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认其有效性。一种是通过立法对竞业禁止契约的有效性作出规定,另一种是通过法院的判例发展约定竞业禁止规则。根据不同国家的规定,约定竞业禁止的效力以及约定竞业禁止的主体范围都有所不同。
对于违反竞业禁止的侵权行为,我国通过《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和《公司法》等法律进行规定。然而,现行法律对于违反竞业禁止侵权行为的立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行法律将法定竞业禁止行为人的范围限定得过窄,而约定竞业禁止行为人的范围相对较宽,可能包括企业的所有员工。此外,违反竞业禁止的规定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中,缺乏统一性和操作性。
对于违反竞业禁止的侵权行为,侵权法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救济措施,相比违约之诉更具优势。侵权法可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即使在没有有效合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此外,侵权法还可以提供其他形式的救济,例如停止侵害和赔礼道歉。
对于违反竞业禁止的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同时行使归入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归入权是指商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的将违反竞业禁止行为所得收益归自己所有的权利。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要求行为人承担因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而给予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权利。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归入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条件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根据国外和有关地区的立法,公司归入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存在竞合的法律现象。解决竞合问题的主要模式包括择一、重叠和单一三种。德国是择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根据德国法律,公司同时享有归入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意愿行使归入权或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意味着董事必须赔偿因其行为给公司造成的损害;行使归入权意味着董事必须将个人利益的商事活动视为公司利益的商事活动,并要求董事交出为他人利益从事商事活动所获得的报酬或放弃对该报酬的要求。
瑞士和日本是重叠模式的典型国家。根据瑞士法律规定,当公司的归入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时,公司可以同时行使这两种权利。如果公司行使归入权后仍然受到损害,那么公司可以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日本也采取了相同的处理方式。
我国台湾地区是单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当董事或经理违反竞业禁止义务时,公司可以将其违法行为所得视为公司所得。当公司负责人违反竞业禁止义务时,公司应请求因其行为所得之利益作为损害赔偿。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除了行使归入权外,不能再行使其他损害赔偿的请求权。
我们认为,采用重叠模式是解决公司归入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的一种较好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在公司归入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时,只有在权利人行使归入权后,损害仍然无法弥补的情况下,公司才能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赔偿的数额不应包括权利人行使归入权所获得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制原则。
除了赋予权利人归入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外,权利人还应享有不作为请求权。当事人可以选择多种民事责任形式,以增强对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尽管在实践中,法院不愿意干涉个人的谋生能力,但只有在行为人未利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知识进行工作的情况下,法院才会判决禁止行为人从事与权利人竞争的营业。
不作为请求权是广泛采用的侵权责任方式。根据瑞士债法典和澳门商法典的规定,违反竞业禁止规定的雇员或转让人应赔偿雇主或债权人因此遭受的损害。如果没有相反规定,雇员在支付了合同约定的违约金后不再受竞业禁止的约束,但仍需对超过违约金的未来损害承担责任。如果雇员的竞业行为可能损害或威胁到雇主的重大利益,雇主可以要求雇员停止该行为。在我国,对于竞业禁止的不作为请求权的执行主体是行政机关而非民事权利主体,这是一个缺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确认的10种民事责任方式,不作为请求权应赋予权利人。然而,权利人的不作为请求权行使受到一定限制。当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行为人从事了竞业禁止的行为,并且行为人的行为是为了公共利益或当地经济利益时,限制权利人行使不作为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可以要求行为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费来弥补行为人继续不法行为给权利人经济利益造成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