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5-29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不公开审理原则。这意味着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不得公开披露其个人信息和影像。对于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被告人,一律不公开审理;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但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被告人,一般也不公开审理,除非必须公开审理的情况下经过法院批准,并且限制旁听人数和范围。未成年被告人的成年近亲属和教师等人可以到庭,但不得向外界传播案件审理情况。以上规定旨在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避免给他们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进行审理。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尊重其人格尊严,保障其合法权益。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应简单地以惩罚为目的,而应通过处理案件使其认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进行教育、感化、挽救,以帮助他们重新做人。
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开羁押、分开审理。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阶段,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与成年人一起关押、管理、并案审理会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进一步“污染”和“腐蚀”其犯罪思想,不利于对其进行教育改造。因此,应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别羁押、分别管理、分别审理,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干净”的环境,使其免受其他不良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尽可能在法定期限内迅速进行审理,特别是对于已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尽量及时迅速地进行诉讼程序,以缩短羁押时间。由于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初次犯罪,生理、心理都不太成熟,诉讼程序时间过长会给其造成身心上的压力,不利于对其进行教育和矫正。
对于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如果未成年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中也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保障作了规定。这些规定都考虑到未成年人在各个方面还不成熟,难以充分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为其赋予了特殊的诉讼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