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1-08
1.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当这个年龄段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时,就构成了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刑事诉讼程序,适用于追诉未成年人犯罪。
2.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具有以下心理和生理特征:
(1) 生理上有明显的变化。
(2) 心理上正在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年人的特点。
(3) 独立意识提升,自尊心较强。
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遵守社会规范,甚至蔑视法律,易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他们的犯罪动机简单,犯罪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个性心理尚未定型,相比成年人,教育改造的有利因素更多。
1. 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条、第34条和第152条的规定,对于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如果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这两部法律分别于1992年1月1日和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作了具体规定。
3.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通过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其中对审理少年刑事案件的各个环节都作了详细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2年通过了《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对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作了规定。
4. 公安部的规定。
公安部颁布了《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各个环节都作了详细规定。
1. 有助于教育、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2. 有助于解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增多的问题。
3. 符合国际上未成年人立法的发展趋势。
4. 有利于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发展和完善。
1. 教育、感化、挽救原则。
2. 分案处理(分管分押)原则。
3. 不公开审理原则。
4. 及时原则、和缓原则。
1. 必须查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准确出生日期。
2. 由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承办。
3. 诉讼工作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4.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特别的诉讼权利。
5. 严格限制强制措施的适用。
6. 采取相对和缓的办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