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WTO《反倾销协议》的几点质疑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09-30
最初的反倾销规则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一个条款的规定。该条款规定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即为倾销,正常价值通常指“旨在供出口国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过程中的可比价格。”由于该条款只是一条原则性规定,各缔约方依此进行反倾销调查时易导致混乱,因而在1967年肯*迪回合谈判中缔结了专门的反倾销协议。后经东京回合、乌拉圭回合的两次修改,形成了现在的《关于履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简称《反倾销协议》。《反倾销协议》对倾销的认定,反倾销的实施等作了详细的规定,目的是保护公平竞争,遏制恶意倾销和限制滥用反倾销措施。但事实上,随着关贸总协定多边谈判的深入,关税及其他非关税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反倾销作为国际法律规范所认可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从70年代起,演变成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据日本通产省的统计,国际反倾销案70年代年均约40起,80年代年均达174起,而1990~1997年年均更高达234件。反倾销案件逐年增加,各国各行其是,动辄以反倾销调查来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口,给世界经济贸易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反倾销协议》的目标与功效之间的冲突表明其本身存在漏洞。
对《反倾销协议》的观念基础——“倾销有害论”的质疑
倾销对进口国的影响
《反倾销协议》的观念基础是认为倾销是一种侵略性贸易行为,会对本国相关行业造成损害,因此需要进行法律制裁。然而,对于倾销对进口国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反倾销进行经济论证,指出反倾销对美国社会净福利造成了损害。
案例分析:1990年挪威鲑鱼案
以1990年挪威鲑鱼案为例,美国对自挪威进口的新鲜鲑鱼征收了23.8%的反倾销税。征税后,国内生产者每年增加利润70~80万美元,但由于鲑鱼价格上涨,消费者每年的净损失达1810~1850万美元。这导致美国社会净福利下降670~720万美元。这个案例表明,反倾销措施对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不利,只是对进口国相关行业造成一定冲击。
取消反倾销税的净福利增加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估计,如果1995年取消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该年将会增加价值约16亿美元的净福利。这进一步说明了倾销对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是有利的,只是对进口国相关行业会造成一定冲击。
倾销者垄断市场的可能性
经济学家对于倾销者用低价压垮同业竞争者而垄断市场的可能性持否定态度。要实现对进口国市场的垄断,倾销者不仅要排挤掉全部的国内竞争者,还要阻止国外竞争者进入市场。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倾销者必须实行全球性垄断,或者说服东道国政府限制对该市场的进入。而且,一旦将价格抬高,被撵走的当地供应商就会重新进入市场。
国际贸易中垄断威胁的缺乏
根据经合组织1995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在国际贸易中,掠夺性定价对进口国造成的垄断威胁几乎不存在。事实上,低价市场的存在使进口国消费者和中下游产业受益,并对平抑进口国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起到积极作用。
结论
因此,对于《反倾销协议》的观念基础“倾销有害论”的观点,存在着质疑。倾销对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是有利的,只是对进口国相关行业会造成一定冲击。而倾销者垄断市场的可能性较低,国际贸易中垄断威胁也几乎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