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税的计算方式
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2-14
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反倾销税额=(CIF价+关税)×反倾销税税率。进一步分解为:反倾销税额=CIF价×反倾销税税率+关税×反倾销税税率。这是国际通行做法,但仍然存在疑问,凭什么征收“关税×反倾销税税率”。价格比较的时候,出口价格和国内价格均被调整为出厂价,扣除了关税、运输费等,在出厂环节考察国外出口商的价格歧视。从理论上说,反倾销制约的是出口商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出厂价歧视是倾销的根源,那么逻辑一致的角度上分析,最为理想的情形是仅仅处罚“出厂”时倾销的行为,价格比较也是这么操作的。那么这个理由能否说明“关税×反倾销税税率”是不合理的?同样的理由似乎也可以否定“运费、保险费用、信用费用、包装费用、港口费用等等调整项目×反倾销税税率”。这个推理逻辑能成立么?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目前各国的做法可能违反9.3条的帽段,从词典上看dumpingmargin(倾销幅度)既可以理解为相对数,也可以理解为绝对数,尤其是前面还用了“amount”这样一个具有量化效果的名词。从绝对数上讲,同一笔交易根据出厂价比较得来的“倾销金额”,肯定低于按目前公式计算得来的“倾销税”,因为税基的扩大。
关于反倾销税的法律逻辑问题
无法成立的逻辑
根据齐-齐的观点,反倾销税是针对出口价的,而出口价应该包含关税等费用。因此,采取出厂价作为比较价格仅仅是方法上的必要,不涉及反倾销的背后原理。我完全同意齐-齐的看法。
公平比较的规定
根据第2.4条的规定,公平比较应该在同一层次的贸易环节进行,具体方法由调查机关决定。换言之,调查机关完全可以采取繁琐的方式,将国内价格调整为出口价格(先减去国内税费,再加上出口税费),然后在出口环节进行比较。这些理由和做法完全否定了之前提到的“出厂价倾销逻辑”。不采取出口环节进行比较的原因是国内价格加上拟制的出口费用几乎是一个翻版的结构价格,且不便核查。同时,对于第9.3条的顾虑,可以通过更具优势的“exportprice”上下文背景来加以否定。
倾销幅度计算问题
然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计算倾销幅度时,分母为CIF价格,但征反倾销税时是完税价格。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呢?我和齐-齐的共识是,这可能不是反倾销税的问题,而是倾销幅度分母的合理性问题。为什么要采取CIF价格作为分母?理论上说,CIF价格不一定是真正的出口价格,关联交易的臂长价格也可能是最终出口价格。同样,出厂价能否作为分母仍然悬而未决,需要进一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