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9-18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各类劳动者,包括事实劳动关系。根据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
职工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情况,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治疗时,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或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根据规定,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后,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工伤职工享受以下待遇: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用人单位还需按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若伤残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则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若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工伤职工因工作事故或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时,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若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伤残待遇。若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将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