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10-11
近日,一起工伤待遇纠纷案在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调解下得以结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吕某获得所属公司一次性支付的35000元经济补助金。然而,由于错过了工伤认定的有效期,本应简单的工伤索赔案却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
吕某是我市一知名公司的营销员。2004年9月18日,吕某在为公司宣传业务时不慎摔入下水道,导致左臂受伤。吕某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由公司支付。
然而,公司在吕某受伤后的30日内未向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而吕某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年内也未提出申请。吕某出院后多次与公司协调工伤待遇问题,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吕某于2008年7月23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各项费用。
经一审法院审理后,法院认为工伤认定应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并指出双方在法定期限内均未向有关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因此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法院裁定驳回了吕某的起诉。吕某对此不服,随后上诉至市中级法院。
市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吕某在劳动过程中受伤,其所在企业应及时为吕某申请工伤认定。同时,吕某在公司未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情况下,其本人或其直系亲属也应在吕某受伤后的一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然而,吕某和其所在的公司均未提出申请,导致错过了工伤认定的有效期。
为了妥善处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充分保护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主审本案的合议庭法官决定采取调解的方式处理。庭审中,审判长从情、理、法不同角度出发,劝导企业对职工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休庭后,主审法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最终使得该公司同意一次性支付吕某35000元的经济补助金。法官的倾情调解,彻底化解了这场搁置不下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