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5-17
在进行货物进口和出口时,必须确保所进口或出口的货物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货物存在侵权嫌疑,可能会被海关拦截、查封,造成严重的损失。除了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外,这批货物还有可能被没收,并可能被处以罚款,同时还可能面临一系列的侵权损害赔偿诉讼。即使最终确定没有侵权,企业经历了繁琐的论证过程,也会导致生意受损。因此,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需要特别注意货物的知识产权状况。
海关启动扣留程序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被动程序,即权利人申请扣留侵权货物。第二种是主动程序,海关依职权发现侵权货物并通知权利人申请扣留。在第一种途径中,权利人需要提供相关的知识产权文件和证明、侵权货物的收发货人、货物名称规格、进出境时间和航班航次等信息,并提供等额担保。而在第二种途径中,海关在货物监管过程中发现侵权货物,并通知权利人申请扣留。但前提是该知识产权已经在海关备案,同时权利人需要提供不超过10万元的担保。
从实践和线索发现的角度来看,九成以上的进出口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都是由海关主动发现的。因为海关具有货物监管权和查验权,可以方便地掌握侵权信息。而且,海关拥有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很容易发现侵权货物。相比之下,权利人自己探查侵权信息的机率很低。此外,两种途径在担保金额上也有所不同。依申请模式下,权利人需要提供等额担保;而以职权主动发现模式下,只需要提供不超过10万元的担保金。海关处理侵权货物的程序也完全不同。依申请扣押模式下,海关只有暂扣20日不让通关的权限,过后如果没有法院下发暂扣令,海关只能放行货物。而依职权发现模式下,海关会在扣押后30日内进行调查,并做出是否侵权的认定。即使不能确定是否侵权,权利人还可以申请再行扣押不超过20日,以等待法院的暂扣令。综合来看,依职权主动发现模式明显优于依申请模式。
从更严格的角度审视这两种模式,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不负责任、效率低下的制度。首先,海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之一,应该主动积极地制止知识产权侵权,而不仅仅是等待权利人的申请。其次,两种启动程序都要求权利人提供担保,即使扣押错误,一切损失和责任都由权利人承担,与海关无关。在整个扣押程序中,海关只是一个中介者,发现、通知、出租国家权力并收取租金。这种情况与国家权力及职能的基本配置相矛盾。此外,海关没有动力主动研究风险预警体系与方法,导致这两种模式都缺乏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