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规定:《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3-12
我国民事立法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不当得利的立法规定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事立法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仅有两个条文,《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了不当得利的返还义务,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予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则明确了返还的范围。然而,这些规定存在以下问题:
- 规定过于原则性:现行法律对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缺乏具体细化的规定。
- 未明确受益人主观善意还是恶意:现行法律对不当得利的返还客体未做区分,没有明确规定受益人主观是善意还是恶意。
- 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不明确:司法解释中对"返还不当利益"的界定不完备,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并不限于原物及其孳息,对于"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的解释也不明确。
- 缺乏相关规定:现行法规未对价格偿还的计算方法、善意受领人在所得利益不存在时免除的返还义务以及转得人的返还义务等作出明确规定。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应对不当得利制度进行明确规定,并解决以下问题:
- 明确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在民法典中明确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以确保法律规定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 区分受益人主观善意还是恶意:明确规定受益人主观是否善意,以便确定返还义务的范围和方式。
- 明确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在民法典中明确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包括原物及其孳息以及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
- 制定相关规定:在民法典中制定价格偿还的计算方法,明确善意受领人在所得利益不存在时免除的返还义务以及转得人的返还义务等。
通过对不当得利制度的明确规定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现行立法对不当得利制度的粗糙、抽象和概括化的问题,提高司法裁判的一致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