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3-11-11
由于国际贸易的程序繁琐、环节复杂,合同陷阱的类型也多种多样。设陷者通常以合同和“法律”为诱饵,诱使对方上当,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合同当事人一方没有注册资本,无法提供营业证明和法人资格证明,只有个人名片(标有公司、职务、通信地址、电话等)。这些商人没有法人资格,常以东南亚、港澳台等地公司名片出现,并以中间商的身份收取佣金。
合同明确规定货物的品名、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商检等条款。实际业务中,变更合同条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陷者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1条为由,声称外贸公司不必担心没有书面合同,只要双方认同即可。实际上,书面合同在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交易纠纷中作为最重要的证据。
许多设陷者利用一些条款不完善制造陷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贸易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法律,包括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外国法或有关地区的法律,但必须是实体法规范,不得选择冲突规范和程序法规范。
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法律的,应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其他有关地区的法律。
当适用的法律为外国法律,如果适用该外国法律将损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应适用我国法律。
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律时,应由当事人提供或证明该外国法律的相关内容。
我国法院根据相关原则确定适用外国法律时,可以通过与我国缔结司法协助条约或协定的对方司法机关、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该国驻我国使领馆或中外法律专家提供的途径查明外国法律。
无法查明外国法律或该国法律没有规定的,应适用我国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