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分析与法律解读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14
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其成立条件
一、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6条第1款的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是主犯。主犯包括两类:一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二是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除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对共同犯罪的形成、实施与完成起决定或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主犯的认定应以共犯人的主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刑法第26条的规定为准绳,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主犯的范围。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除了对自己直接实施的具体犯罪及其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外,还要对集团成员按照该集团犯罪计划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担刑事责任。但首要分子对于集团成员超出集团犯罪计划所实施的罪行不承担刑事责任。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对于组织、指挥共同犯罪的人,应当按照其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没有从事组织、指挥活动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应按其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二、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7条第1款的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是从犯。从犯包括两种人: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对共同犯罪的形成与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完成起次于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为共同犯罪提供有利条件的犯罪分子,通常是指帮助犯。从犯是相对于主犯而言的。在共同犯罪中,只有主犯没有从犯的现象是存在的,而只有从犯没有主犯的现象则不可能存在。从犯也应对自己参与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但根据刑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威胁下不完全自愿地参加共同犯罪,并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的人。如果行为人起先是因为被胁迫而参加共同犯罪,但后来发生变化,积极主动实施犯罪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则不宜认定为胁从犯。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怂恿、劝说、利诱或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教唆犯的成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如果被教唆的人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或无刑事责任能力,则不成立教唆犯。2、必须有教唆行为。教唆行为的实质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教唆行为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也可以是示意性的动作。教唆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劝告、嘱托、哀求、指示、利诱、怂恿、命令、威胁、强迫等。教唆行为必须是唆使他人实施特定犯罪的行为。3、必须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教唆犯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教唆行为会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故意进而实施犯罪,且认识到被教唆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于教唆犯的处罚应当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决定。如果教唆犯与被教唆的人构成共同犯罪,应按照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主次作用来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以上是关于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其成立条件的介绍。了解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我国刑法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非常重要。如果您还有其他相关问题需要咨询,请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