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9-28
对于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的合理性,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否定说认为,批捕权应由法院行使,以保障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肯定说则认为,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是法律监督的一种体现,符合我国的国情。
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欧洲人权公约》的规定,被逮捕或拘禁的人有权在合理时间内受审判或被释放。这两个公约中都提到了“其他经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力的官员”,但对于检察官是否属于这一范畴,国际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和判例,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在法理上存在缺陷。因为批捕权和公诉权属于检察院而非个人,导致审查批捕的程序不公正。此外,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要求不符。
我国检察机关在宪法上被定性为“法律监督机关”,但这并不足以支持其继续行使批捕权。将羁押批准权交由法院行使更符合正当程序的精神,需要在立法过程中综合考虑人权保障和公正司法的目标。
1992年修订后的《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对逮捕权作出了重大改革。新法明确规定被逮捕人有权申请司法审查,审判员根据审查结果作出释放决定。对于非法剥夺自由或超期羁押的人,检察长应当立即予以释放。此外,修改后的法律还对检察长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进行了重要变更。
根据修订后的法律,被逮捕的人有权申诉并要求司法审查,以确定羁押的合法性和是否有依据。审判员根据审查结果作出的释放决定应立即执行。对于非法剥夺自由或超期羁押的人,检察长应当立即予以释放。
根据修订后的法律,检察长在批准逮捕令时应认真熟悉含有羁押理由的一切材料,并在必要时亲自审判犯罪嫌疑人或刑事被告人。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刑事被告人,检察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亲自审问。
根据修订后的法律,被羁押人及其辩护人或法定代理人有权直接或间接向法院提出申诉,要求对羁押的合法性和是否有依据进行司法审查。审查应在收到申诉材料后的3天之内通过不公开法庭进行,参与审查的有检察长、辩护人、被羁押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审判员可以作出撤销羁押并释放被羁押人的决定或者驳回申诉的决定,并应说明理由。在撤销羁押时,审判员还可以选定其他合法的强制措施。
在立法上取消检察机关的批捕权需要与宪法和其他法律协调,并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对于再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如何处理检察机关批捕权,有三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是保留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批准权,并通过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加强内部制约。
另一种意见是保留检察机关的批准逮捕权,但允许被逮捕人向法院提出申诉,法院有权在听取双方意见后作出撤销逮捕的决定。同时,要求检察机关在决定或批准逮捕前必须听取犯罪嫌疑人的陈述。
第三种意见是实行拘捕与羁押分离,拘捕由检察机关和法院批准,但在紧急情况下,侦查机关可以无证拘捕。羁押必须经过法院批准。
为解决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的问题,可以对检察机关的批捕权和批捕程序进行完善。例如,将县、(地)市两级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批捕权由上一级检察机关行使。在审查批捕前,必须听取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意见。检察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告知其涉嫌的罪名和被拘留的原因,并告知其享有的权利。逮捕决定书必须及时送交犯罪嫌疑人,并说明逮捕的具体理由。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逮捕决定时,可以申请当地基层法院予以撤销或变更。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既不违反宪法,又符合国际准则的要求,同时解决了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缺乏制约的问题。
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