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4-12-18
举证时限是指法律规定或法院、仲裁委员会指定的当事人有效举证的期限。它是限制当事人申诉与诉讼行为的一种规定。如果当事人未在法定或指定的期限内提交证据,将被视为放弃举证权利。逾期举证的仲裁委员会将不予组织质证。因此,逾期证据不会成为裁判的依据。此外,《证据规定》还规定,举证时限届满后,如果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将不予采纳。
根据《证据规定》第33条,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从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也会送达举证通知书,这一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理的。然而,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个案件的争议焦点都十分明确。一方面,从诉状中可能看出争议重大的问题,在被告答辩后可能被承认,因此无需再举证。另一方面,举证责任的分配一般由人民法院确定,但具体操作时由承办此案的审判人员决定。然而,受理案件通知书通常由立案庭人员送达,可能会出现与举证无关的通知。因此,从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举证期限有失公允之嫌。
举证通知书不一定与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同时送达。因此,可以将“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举证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的规定改为一般规定,允许有例外情况,以供审判人员掌握。此外,《证据规定》第33条还要求人民法院的举证通知书应明确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和要求,并可以适用于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况等。在确定争议焦点后,可以分配举证责任和明确举证要求。因此,将举证期限的计算方法改为“自当事人收到举证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有人认为,原告和被告的举证时限不一定相同。《证据规定》将原告和被告的举证时限都定为30日,看似给双方当事人平等的机会。然而,在现实中,原告往往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告在起诉前通常会进行充分准备,收集大部分或认为足够充分的证据。而被告虽然有一定的诉讼心理准备,但只有在收到应诉通知书后才能明确原告的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也才能明确自己需要收集的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告的证据收集是在诉讼之前,而被告的证据收集是在诉讼之后。因此,可以规定原告的举证时限为15日,被告的举证时限为30日。
《证据规定》并未明确规定原被告是否适用相同的举证时限,只是笼统地规定为“不得少于30日”。然而,普遍认为原被告的举证时限应当相同。我们认为,通常情况下,对原被告作出相同的举证时限指定并不影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然而,在某些案件中,可能对某一方造成不利影响。虽然有权利申请延期举证来弥补,但如果人民法院不同意延期,可能会严重侵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因此,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和证据收集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的举证时限,更符合实事求是的诉讼原则,也能确保当事人处于更加平等的诉讼地位。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希望能对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时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可以在手心律师网上咨询我们的在线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