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受贿罪中的共同犯罪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22
受贿罪共犯的法律解释
一、受贿罪共犯的法律规定
根据1988年1月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一条第二款和第四条第二款,贪污罪、受贿罪的共犯关系得到了明确规定。然而,修订后的刑法只保留了贪污罪的共犯规定,删除了受贿罪的共犯规定。因此,有人认为修订后的刑法取消了内外勾结的受贿罪共犯。
二、对受贿罪共犯的误解
根据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的观点,《补充规定》和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属于“注意规定”,即在刑法已经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忽略的规定,并不是立法者对刑法例外规则的拟制。因此,刑法的修订并不意味着取消了内外勾结的受贿罪共犯。
三、受贿罪共犯的判断标准
受贿罪的共犯应依照共同犯罪的一般理论来判断,即决断于双方有无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然而,由于受贿罪构成要件的复杂性,处理身份犯和非身份犯构成共同受贿犯罪的案件时,认定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存在一定难度。
四、受贿罪共犯的主观和客观要件
受贿罪的共同故意是指各行为人均对收受他人财物的非法性抱有明知的主观心理,并在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方面存在意思联络。受贿罪的共同行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均实施了受贿罪所要求的某种行为,且这些行为均统一指向权钱交易的目的。在共同受贿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在参加犯罪时,不论其分工如何,参与程度如何,所有的行为总是作为整体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五、受贿罪共犯中配偶、子女的角色
配偶、子女作为受贿罪的共犯主要表现为帮助犯或教唆犯的存在。作为帮助犯,配偶、子女可以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商议收受贿赂事项,传递信息,沟通关系并收受财物,协助国家工作人员向请托人索取财物等。作为教唆犯,配偶、子女可以诱导、劝说、催促甚至威逼国家工作人员索取财物,致使国家工作人员产生受贿犯罪的故意,并实施受贿行为。但要注意的是,配偶、子女如果只是知情不举,并没有教唆或帮助行为,或者明知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所得而与其共享,不能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六、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财产共有关系的受贿罪共犯
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财产共有关系的人主要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如配偶、子女等。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向国家工作人员转达请托事项,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告知该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明知其近亲属收受了他人财物,仍按照近亲属的要求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对该国家工作人员应认定为受贿罪,其近亲属以受贿罪共犯论处。
七、实务中的受贿罪共犯情形
在实践中,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受贿罪的情况较为少见,常见的是配偶、子女作为帮助犯或教唆犯存在。配偶、子女作为帮助犯的表现主要是为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创造条件,协助国家工作人员向请托人索取财物等。配偶、子女作为教唆犯的表现主要是诱导、劝说、催促甚至威逼国家工作人员索取财物,致使国家工作人员产生受贿犯罪的故意,并实施受贿行为。
八、特殊情况下的受贿罪共犯处理
少数情况下,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主动向请托人索取贿赂,事后因不敢或不愿意将收受他人钱物的事告诉国家工作人员,而国家工作人员却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了利益。对于这种情况,应当根据具体证据来处理,如果能够证实国家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实施了帮助或教唆行为,就可以认定为受贿罪的共犯。然而,如果只是配偶、子女明知他人所送财物系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利益所得而代为收受,但没有事先的教唆或帮助行为,或者明知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所得而与其共享,属于知情不举,不能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