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情节细解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10-20
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情节
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比较
故意伤害(致死)罪与故意杀人(既遂)罪都是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尽管两者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并且都是故意行为,但从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性程度以及刑法对两罪的量刑规定来看,故意杀人罪比故意伤害罪更为严重。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时故意杀人罪的量刑却低于故意伤害罪,给执法人员带来了困扰。
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标准
根据《刑法》第232条和第234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有明确的量刑标准。对于故意杀人罪中情节较轻的,规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据这些规定,在造成死亡后果的情况下,如果定为故意杀人罪,且情节较轻的话,量刑可以在十年以下,最低可处三年有期徒刑;如果定为故意伤害罪,则不论情节轻重,被告人若不具备法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必须在十年以上量刑,甚至判处死刑。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故意杀人罪轻于故意伤害罪的奇怪现象,违背了立法本意及罪刑相适应的刑罚原则。
立法者对故意伤害罪量刑标准的忽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立法者在规定故意伤害(致死)罪的量刑标准时,忽视了该罪的犯罪情节。既然法律在故意杀人罪中规定了情节较轻的量刑幅度,故意伤害(致死)罪中也同样存在着情节较轻的情形,其量刑也应与情节一般、情节较重有所区别。
案例分析
笔者曾遇到一起案件:被告人任某与被害人李某系同村村民。李某曾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刑满释放后,仍不思悔改,多次奸淫任某患有精神病的妻子。2000年3月6日夜,李某再次前往被告人任某家与任妻纠缠,被告人任某出于义愤持铁铲追打李某,砍、砸李数下后又将其捆绑于树上。被告人任某将此事告知于李的家人及村干部,要求处理,但未得到及时救助,导致李某在当晚死亡。次日,被告人任某到公安机关投案。
一审判决与减轻处罚的理由
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对被告人任某减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法院认为,被告人在案件发生时出于义愤对被害人实施了故意伤害行为,并且案发后能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而被害人在案件起因上也有明显过错。根据法律规定,被告人若无自首的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至少应在十年以上量刑。然而,这与被告人实施的犯罪手段和主观恶性不相适应。如果被告人在案发后供述其犯罪的目的是剥夺他人的生命,且被害人在案件起因上有明显过错,那么被告人出于义愤实施了杀人行为,可以定为情节较轻,即使没有自首这一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也可在三年至十年内量刑。这样看来,故意杀人罪的量刑可以明显低于故意伤害(致死)罪,这似乎又与常理相悖。
犯罪情节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犯罪都存在着情节轻重的问题。因此,在规定不同罪名的量刑标准时,立法者仅规定了刑种和量刑幅度,而不是一个绝对确定的刑期。如果对于刑期能加以规定,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对同样罪名的犯罪可根据不同的情节确定不同的刑种和刑期。立法者对许多犯罪的不同情节还特别规定了不同的量刑幅度,如"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情节恶劣"、"情节特别恶劣"、"情节较轻"等。犯罪情节是确定一个人罪刑轻重的重要标准之一。
故意伤害致死罪中的情节较轻
同样是对公民人身权利造成严重侵害的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致死罪,既然立法者对最为严厉的故意杀人罪规定了两个量刑幅度,即适用于故意杀人罪的"基本犯"和"情节较轻犯",那么仅次于故意杀人罪的故意伤害致死犯罪中也应存在情节较轻的情形。在被害人有严重过错的情况下,被告人对被害人实施了伤害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就像司法实践中的"大义伤亲"、"义愤伤人"等情节。立法者忽视了故意伤害(致死)罪中的犯罪情节,导致了实践中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与故意伤害致死罪量刑较重之间的矛盾。
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故意伤害致死罪的法定刑中应增加特别规定,即"情节较轻"的量刑幅度,可以具体规定在十年以下或七年以下量刑。这样的规定与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相互对应,也符合罪刑相适用的刑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