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未成年人刑事处罚制度的相关研究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3-28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处罚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引言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处罚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限制了法律的发挥。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处罚制度存在的缺憾,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取得积极效果。
一、新形势下未成年人犯罪的变化
1.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变化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由享乐性向贪利性转变。这一变化既是人类弱点的表现,也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影响。未成年人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犯罪动机更多地源于物质欲望的满足。这种贪利性的犯罪动机与教育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2.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的变化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方式多样,作案手段残忍。近年来破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的危险性、复杂性等特征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成人。这导致很难从作案手段上区分是成年人犯罪还是未成年人犯罪。随着犯罪手段的成人化,未成年人犯罪的恶性程度也日趋提高,一些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3. 未成年人犯罪组织形式的变化
未成年人犯罪组织形式从单个性向团伙性转变。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开始从单独作案转向团伙、聚众作案。根据《青少年与法》杂志编辑部的调查统计,约有60%-7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于团伙犯罪。这种转变反映出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日益加剧。
二、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立法的现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未成年人问题的立法工作。1991年9月4日和1996年6月28日,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立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关未成年人犯罪、刑罚以及诉讼程序、刑罚执行等刑事法律问题散见于各刑事法律规范及含有刑事内容的其他法律规范中。具体而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罚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处罚原则、刑罚种类、刑罚执行等。
2. 我国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立法存在以下问题:- 刑事实体法独立性不够,未成年人刑事法律规范不完备。- 刑事处罚基本原则不够完备,仅规定了从宽和不适用死刑原则。
三、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处罚的完善建议
在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罚的思想基础有了初步的认识理解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处罚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1. 目的刑主义和教育刑主义
刑事处罚的目的不再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或报应,而应该是一种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犯罪行为人能够改过自新,重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应尽量轻缓化、非监禁化、非刑罚化。
2. 双向保护原则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处罚时,应通过设置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其合法权益,并注重对社会利益的保障,以实现未成年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均衡保护。综上所述,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处罚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遵循目的刑主义和教育刑主义原则,以及双向保护原则,可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处理,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 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0.[2]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4] 姚建龙.少年刑法与刑法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5] 谢彤.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