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04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以下情形下劳动者可以获得经济补偿金:
1.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放经济补偿金。
2. 劳动者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或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额外支付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3. 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4.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是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确定的,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经济补偿,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应当以劳动者的应发工资为基数,而不是基本工资或实发工资。基本工资只是劳动者工资的一部分,不能作为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实发工资也不能真实反映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因为违法行为(如不支付加班费、克扣工资等)会导致实发工资低于劳动者实际工资,因此也不能作为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个人因解除劳动关系而获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三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该数额的部分按照相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个人在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可以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扣除按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
如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法律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逾期不支付,用人单位应按应支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也可以在申请仲裁时效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并按该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签订、试行后解除的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之前按照当时的规定执行。由于经济补偿金涉及到一些法律难题,建议劳动者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最好寻求专业劳动律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