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3-09-19
李-宇新挂靠某建筑工程公司,并以该公司名义与某能源开发公司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约定建筑公司承建一处办公楼接层和新建框架楼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李-宇新承建了该项目之外的院内改造工程,并向于中华供应建筑材料。李-宇新亏欠于中华材料款,于中华将李-宇新、建筑公司和能源公司一并起诉至法院。
建筑公司辩称其与能源公司签订的合同不包括院内改造工程,并没有授权李-宇新承包该工程。能源公司辩称本案属于买卖合同纠纷,原告于中华的买卖相对人是被告李-宇新,其向能源公司主张权利没有法律依据。
一审法院认定李-宇新与于中华之间存在买卖合同关系,并判决李-宇新承担给付责任。同时,建筑公司作为连带责任人也需承担给付责任。然而,能源公司不承担责任。
建筑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中级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认定李-宇新与建筑公司之间存在挂靠关系,且李-宇新并非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因此,建筑公司和能源公司在本案中不承担责任。
本案涉及工程挂靠背景下的买卖合同相对性问题。在建筑市场中,出借资质、挂靠施工的情况较为普遍。在此情况下,建筑材料的供应商起诉时,需要确定买卖合同的相对方,即责任主体。被挂靠公司通常希望将名义施工人作为买卖合同的相对方,但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确定买卖合同的相对方需要满足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表见代理的构成要求为人系善意,有理由相信其交易的相对方是名义施工人,即不知道挂靠事实的存在。同时,实际施工人的行为应使出卖人误以为是名义施工人与其交易。只有符合以上条件,才能将买卖合同的相对方确定为名义施工人。
如果无法证明实际施工人系职务行为,也无法满足表见代理的要件,买卖合同的相对方应确定为实际施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由实际施工人承担给付货款的责任。被挂靠单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出借资质的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而不是在买卖合同中承担责任。
在起诉时,材料出卖人应根据持有的证据慎重选择责任主体。被挂靠的建筑公司应加强对人员、公章、项目部专用章等的管理,以免成为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