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2-11
虚假广告是指广告内容虚假或容易引人误解。具体而言,一方面指商品宣传内容与实际质量不符,另一方面指宣传可能使受众对商品真实情况产生错误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这类广告往往夸大失实、语意模糊,令人误解。
虚假广告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故意发布虚假广告;不作为是指广告发布者有义务说明或警告,但未履行。
1. 虚假广告的主体: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根据《广告法》规定,从事广告活动的主体应当遵守法律。
2. 广告宣传过程:虚假广告必须发生在对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性宣传过程中,以区分其与其他虚假陈述行为。
3. 欺骗性:虚假广告应具有虚伪不实和引人误解的特点。虚伪不实主要从广告的客观内容和表现形式角度判断,引人误解主要从广告的宣传效果和结果上作出判别。
4. 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虚假广告可能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1. 夸大失实的广告:夸大产品质量、性能、用途等,与事实不符。
2. 语言模糊,令人误解的广告:通过措辞技巧使消费者对真实情况产生误解。
3. 不公正的广告:诽谤、诋毁竞争对手来宣传自己产品。
4. 消息虚假的广告: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根本不存在。
1. 谎称商品达到国家质量标准。
2. 谎称获得奖项或夸大获奖级别。
3. 谎称获得政府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
4. 谎称使用优质原材料制成的商品。
5. 谎称取得专利申请或专利证书。
6. 谎称性能优质的商品。
7. 谎称商品具有多种用途。
8. 谎称首次生产的失效商品。
9. 谎称国家定点生产的未定点生产商品。
10. 谎称原产地以误导消费者。
11. 谎称非进口商品为进口商品。
12. 谎称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的非先进技术商品。
13. 谎称最低价格或大幅度降价的商品。
14. 弄虚作假的交易资料。
综上所述,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包括《广告法》等相关规定。然而,由于虚假广告形式多样,相关法律难以全面涵盖。因此,执法机构可以依据一般法律界定,明确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并依法打击虚假广告行为。
如果遇到商家利用虚假信息宣传销售与事实不符的商品,大家可以向投诉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为其他消费者免受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