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诈骗罪与相关案例分析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类别法律知识

刑法中的诈骗罪与相关案例分析

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9-06

 
320676

刑法中的诈骗罪

一、概念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与其他犯罪活动不同,诈骗罪的客体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所有权。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人实施的欺诈行为可以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目的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欺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没有限制,可以是语言或动作欺诈。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三、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诈骗罪与其他行为的界限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例如,借贷行为、代人购物拖欠货款行为、集资办企业因亏损躲债行为等,如果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诈骗罪。

(二)本罪与招摇撞骗罪的界限

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都使用骗术,但两者的主观目的、犯罪手段、财物数额要求和侵犯的客体有所不同。

(三)本罪与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

刑法中还规定了其他诈骗犯罪,如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等。这些犯罪与诈骗罪在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有差别。

四、处罚

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可以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金额在2千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在3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金额在20万元以上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的,根据具体数额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五、法条及司法解释

刑法第266条规定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其他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诈骗罪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规定。

挥霍诈骗行为的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挥霍诈骗行为,根据其具体情节,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挥霍诈骗行为指的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并采取挥霍方式使用财物,导致财物无法返还的行为。根据行为人的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将挥霍诈骗行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财物无法返还

如果挥霍诈骗行为导致被骗财物无法返还,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 使用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如果行为人使用挥霍诈骗所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也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3. 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

如果行为人曾因诈骗行为受过刑事处罚,而后再次实施挥霍诈骗行为,也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4. 导致严重后果

如果挥霍诈骗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其他严重后果,行为人应承担更严重的刑事责任。

5. 具有其他严重情节

如果挥霍诈骗行为具有其他严重情节,也应根据情况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挥霍诈骗行为,根据所得财物的数额,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 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

对于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挥霍诈骗行为,应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2. 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

对于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挥霍诈骗行为,应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于共同参与挥霍诈骗犯罪的行为人,应根据其参与行为的数额以及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对于挥霍诈骗行为的未遂情况,即已着手实施诈骗行为但未获取财物的,如果情节严重,也应定罪并依法处罚。

财物追缴和归还

对于挥霍诈骗犯罪活动中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根据权属的明确与否,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1. 权属明确的财物

如果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的权属明确,应当将其发还给被害人。

2. 权属不明确的财物

如果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的权属不明确,可以按照被害人被骗款物占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掌息总额的比例,发还给被害人。

3. 无法确定权属的财物

如果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掌息无法确定属于已查明的被害人所有,但又无法发还未查明被害人的,应当依法上缴国库。

对于行为人将挥霍诈骗所得的财物已用于归还个人欠款、货款或其他经济活动的情况,如果对方明知是挥霍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予以追缴;如果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

需要说明的是,本解释中所使用的货币数额是指人民币的数额。对于涉及外币的具体案件,应根据行为发生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确定个人诈骗和单位实施诈骗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于多次进行挥霍诈骗的情况,可以将多次行骗的数额作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延伸阅读
  1. 药物过敏导致疾病,法律责任案例分析
  2. 妨害公务罪的量刑标准与相关案例分析
  3. 绑架罪的判决标准与案例分析
  4. 故意伤人轻伤罪的刑事责任与判决案例分析
  5. 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判罚标准及案例分析

刑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打人者跑了构成什么罪
  2. 用手机拍警察执法算违法吗
  3. 他人快递死猫恐吓我怎么办
  4. 故意扎轮胎是破坏交通工具罪吗
  5. 猥亵罪和猥琐罪有什么区别
  6. 重犯罪一般是几年
  7. 如何查询犯罪嫌疑人是否被通缉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