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6-08
刑事拘留是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对于直接受理的案件,在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公安机关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时,由承办单位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拘留证》,然后由提请批准拘留的单位负责执行。
人民检察院决定拘留案件时,应当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决定。决定拘留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拘留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决定拘留特殊身份的人员时,需要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例如,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拘留时,决定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其所在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报告。对外国人、无国籍人拘留时,要报有关部门审批。对外国留学生拘留时,需要征求地方外事办公室和高教厅、局的意见后,报公安部或国家安全部审批。
在执行拘留时,公安机关必须出示拘留证,并要求被拘留人在拘留证上签名(盖章)、按指印。如果被拘留人拒绝签名(盖章)或按指印,执行拘留的人员应当予以注明。如果被拘留人抗拒拘留,执行人员有权使用强制的方法,包括使用戒具。拘留后,除非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况,决定拘留的机关应当在24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有碍侦查的情形包括:同案的犯罪嫌疑人可能逃跑、隐匿、毁灭或伪造证据;有可能互相串供、订立攻守同盟;或其他同案犯有待查证的。无法通知的情形包括:被拘留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被拘留人无家属或工作单位。
决定拘留的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讯问的目的是查清事实,防止错拘。同时也可以及时收集证据,查明其他同案犯,不贻误战机。如果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情况,必须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不应当拘留的情况主要包括:犯罪行为没有发生或被拘留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虽有犯罪行为,但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虽有犯罪行为,但不是被拘留人所为;犯罪行为虽是被拘留人所为,但该人并不具备法定的适用拘留的情形,不需要拘留。
对于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情况,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即经过讯问后,认为被拘留人犯有罪行,依法需要逮捕,但在拘留期限内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的,如果出于办案的需要,可以对其依法改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对于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需要逮捕的,应当办理逮捕手续。在异地执行拘留、逮捕时,公安机关应当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并得到其配合。
如果发现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被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根据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出处理。如果需要逮捕的,在拘留期限内依法办理逮捕手续;如果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逮捕的,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直接向院移送起诉;如果在拘留期限内未能查明犯罪事实的,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继续侦查;如果具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情形之一的,撤销案件。
在解除刑事拘留时,必须给被拘留人《释放证明书》,并在该文书中写明释放原因。对于具有刑事诉讼法规定情形之一的被拘留人,除释放外,还应撤销案件,而不能仅仅放人。对于机关不批准逮捕的被拘留人,应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书。如果公安机关需要补充侦查或要求复议复核的,应变更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