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0-25
刑事案件处理中,证据是最有力的说服力。无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都以证据来证实事实的真相。因此,收集证据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解释刑事证据的分类。
分类标准:证据的来源
原始证据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未经复制、转述的证据;传来证据是指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经过复制、转述的证据。
区分意义:原始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大于传来证据。
依据证据的证明作用是肯定还是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将证据分为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有罪证据是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和犯罪行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的证据;无罪证据是能够否定犯罪事实存在,或者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
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同,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言词证据是表现为人的陈述,以言词为表现形式的证据;实物证据是表现为物品和痕迹和以其内容具有证据价值的书面文件,即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证据。
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是能够单独地直接指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不能单独地直接指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的证据。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指法律规定的公安司法人员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要求达到的程度。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当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和诉讼理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要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具体规定如下:
-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 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 公安机关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可以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 检察院决定起诉的案件,必须做到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法院经过审理以后,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1. 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刑事诉讼中的特殊证据。
2. 检查笔录是刑事诉讼中特有的,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不同。
3. 刑事诉讼法将物证和书证放在一起,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不同。
4. 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法中列为第七种,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不同。
证据能力是指能否在审判中用来证明控辩双方所主张的事实,并且必须由审判人员加以判断的能力,也称为证据的可采性。明确证据能力的意义在于:
1. 没有证据能力的材料不能在法庭审理的证据调查阶段提出进行调查,控辩双方和法官都不能请求或主动进行调查。
2. 对于相对方请求在法庭上调查的某一材料的证据能力存有异议的,应当在法庭审理之前申请排除,由法官作出是否排除的决定。
3. 经过法庭调查后判明没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法庭应当依职权或根据当事人的异议声明予以排除。
4. 审判人员不得将没有证据能力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可以上诉。
证据能力属于法律问题,可以受到法律的限制。英美法系国家基于陪审团审判和当事人举证原则,对证据能力的限制较严。大陆法系国家基于实体真实主义和职积调查原则,对证据能力的限制较少。法律上的限制主要涉及当事人利益的证据,而并非所有材料都具有证据能力。某些材料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或违反程序禁止的规定,也不应具有证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