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10-10
转包和挂靠在认定标准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根据新的《管理办法》规定,二者有着明确的区别。然而,在实践中,尤其是全部转包和挂靠之间,它们在外观上非常相似,导致难以区分。
首先,转包和挂靠在主体上具有相似性,即都涉及名义上的承包人和实际施工人。虽然转包的认定不以接受转包方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为条件,但事实上,在转包情况下,实际施工人几乎都没有相应资质,与挂靠人的情况完全一致。
其次,转包和挂靠在人事上也具有相似性。无论是转包还是挂靠,工程都由实际施工人负责,这导致工程管理也由实际施工人掌控。实践中,管理人员与名义承包人之间通常没有劳动关系,而是由实际施工人派驻。因此,通过人事关系本身无法判断实际施工人是被认定为接受转包人还是挂靠人。
此外,转包和挂靠在财务上也存在相似性。转包人与接受转包人之间,以及被挂靠人和挂靠人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都需要进行独立核算。此外,无论是转包还是挂靠,发包人往往对此并非不知情,普遍存在发包人与实际施工人之间的款项支付关系。此外,接受转包人和挂靠人作为实际施工人,也存在以自己名义直接对外发生财务关系的情况,如购买建材等。
最后,转包和挂靠在利润形式上也存在相似性。虽然转包人的利润通过差价实现,而被挂靠人的利润则通过管理费等形式实现,但二者往往都以工程价款的一个固定比例为利润。由于转包和挂靠都需要合法的外衣,如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因此这种利润性质很难通过合同文本判断。
尽管转包和挂靠在区分上存在困难,但区分二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们的法律后果不同。
根据《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三项规定,对认定有转包、违法分包行为的施工单位,可以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工程合同价款0.5%以上1%以下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资质证书。
而对认定有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工程的施工单位,可以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资质证书。
从上述罚款数额可以看出,挂靠被认为是较转包更严重的违法行为。这种相对的严厉性也体现在对挂靠人的处罚上,但对接受转包人并未设定处罚条款。
除了行政法上的后果不同外,挂靠和转包在民法后果上也存在差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非法转包或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是无效的。此外,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行为也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认定为无效。因此,对于转包而言,转包合同无效而承包合同有效;对于挂靠而言,挂靠合同无效且承包合同也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