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证据法律知识

合同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9-23

 
307559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书证

书证是指用文字记载人的思想或行为以及用符号、图表等表达一定的思想,其内容能够证明事件真实情况的物品。

2. 物证

物证是指凡能够以自己的外形、质量、规格、特征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痕迹。

3. 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内容或者反映的图像以及电子计算器储存的数据和材料,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这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诉讼中来的一种新证据。

4. 证人证言

证人是指了解案件情况并受人民法院传唤出庭作证的人。证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能够证明案件情况的陈述,称为证人证言。证人证言一般应由证人到庭用口头陈述,但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到庭,也可提供书面证言。

5. 当事人陈述

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

6. 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根据所提供的案件材料,对人民法院所指定的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经过分析、鉴别后所作的结论。

7. 勘验笔录

勘验笔录是指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现场和物品等进行勘验、检查所作的记录。

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证据的提供

证据应由诉讼参与人提供,但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证据审查、判断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证明文书,应当辨别真伪,审查确定其效力。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

提交外文书证,必须附有中文译文。

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当事人拒绝陈述的,不影响人民法院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对于不能正确表达意志人的证言,不予采信。

证据的鉴定

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鉴定部门及其指定的鉴定人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时可以询问当事人、证人。

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鉴定人鉴定的,应当由鉴定人所在单位加盖印章,证明鉴定人身份。

证据的勘验

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必须出示人民法院的证件,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派人参加。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成年家属应当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有关单位和个人根据人民法院的通知,有义务保护现场,协助勘验工作。勘验人应当将勘验情况和结果制作笔录,由勘验人、当事人和被邀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证据的保全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对合同的审查

合同诉讼中,合同为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合同的审查对合同诉讼具有很重要意义。合同的审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对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2)对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进行审查;(3)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审查;(4)对合同的形式及审批手续的审查。

一审程序

起诉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同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了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给予法律保护的诉讼行为。

起诉的实质条件:有合格的原告,即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合同纠纷案件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的形式要件。起诉应向人民法院提交诉状,并按被告人数提交起诉状的副本。起诉状应当写明当事人的有关情况、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受诉法院名称,起诉的年、月、日,起诉人签名或者盖章。

人民法院接到原告诉状后,予以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立案后,应当在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人,被告人从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开庭审理前的准备

依法发送起诉状、答辩状。人民法院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告知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依法组成合议庭。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依法追加当事人。

开庭审理

人民法院审理合同纠纷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人民法院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然后开始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出示书证、物证,宣读鉴定结论、勘察笔录。法庭辩论终结,可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开庭审理后,可能因为出现某些法定情形而造成无法继续开庭,需要延期审理。

延期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已经发出开庭审理的通知后,或者在开庭审理时,由于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造成无法开庭或者庭审无法继续进行,因而被迫推迟开庭日期或暂停庭审,改期进行。延期审理和开庭中的休庭不一样。休庭是在正常的诉讼程序中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开庭的暂时休息。例如案件不能在一次审理中完成,休庭一段时间以便安排在第二天或哪一天继续审理。延期审理则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只有出现了法律规定的原因,才能延期审理。

延期审理主要在遇到下列情况时发生:(1)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2)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3)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4)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判决和裁定

审理过程中,原告自动撤诉的,人民法院制作裁定书准予撤诉;经调解达成协议的,要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法院应进行判决。

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当庭审判的,应当在10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二审程序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组成合议庭,经过阅卷和调查,询问当事人,在事实核对清楚后,认为不需要开庭的,也可以径行判决或裁定。如开庭,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法院印章。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撤销。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二审人民法院可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查明事实后改判;(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二审人民法院所作改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从即日起即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自动执行。

审判监督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人民法院发现或基于当事人的申请认为确有错误,或者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而由人民法院对案件再行审理的程序,又叫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的适用条件

第一种情形:有新的证据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存在错误时,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申请再审的条件之一是存在新的证据,这些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

第二种情形:主要证据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当事人认为原判决、裁定所依据的主要证据不足。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第三种情形:法律适用错误

如果当事人认为原判决、裁定在适用法律方面存在错误,也可以申请再审。

第四种情形:违反法定程序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如果违反了法定程序,可能会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裁定,当事人也可以申请再审。

第五种情形: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

最后一种情况是,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的原因是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涉嫌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

调解书的再审程序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如果能提供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也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后,应当进行再审。

再审申请的提出时限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时限是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提出。如果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并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上级法院对已生效判决、裁定的再审权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检察机关对已生效判决、裁定的再审权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合同诉讼的督促程序

1. 督促程序的概念

督促程序,又称债务催偿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催促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一种程序。

2. 督促程序的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督促程序适用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支付金钱或有价证券的案件。其中,金钱是指货币,有价证券是指能证明持券人有权取得一定财产权利的书面凭证。

3. 督促程序的特点

督促程序是一种非讼程序,不解决债权债务关系争议,只催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程序简便,无需答辩和庭审,仅依债权人申请发出支付令。人民法院仅审查债权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对债权的内容不进行实质性审查。支付令一旦生效,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效力,债权人可申请强制执行。

4. 督促程序的具体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债权人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并且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申请书应明确请求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的数量、事实和证据。人民法院应在五日内通知债权人是否受理申请。受理后,人民法院应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如果申请不成立,应予以驳回。支付令应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基本情况、债务的种类和数量、清偿债务或提出异议的期限以及不提出异议的法律后果等内容。支付令由审判员和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债务人应在收到支付令后的十五日内清偿债务或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直接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债务人口头异议无效。债务人在规定期间内不提出异议且不履行支付令的,债权人可以申请执行。督促程序终结后,债权人起诉的,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申请执行支付令的期限,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延伸阅读
  1. 如何应对离婚起诉
  2. 父母离婚后,父亲车祸赔偿款归谁所有?
  3. 离婚诉讼中需要搜集的证据有哪些
  4. 微信聊天可以作为刑事案件证据吗
  5. 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举证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仲裁庭的管辖权
  2. 小区保安指挥停车刮到车如何赔偿
  3. 诉前保全不起诉的后果是什么
  4. 行政诉讼第三人拒不到庭影响结果吗
  5. 被告在被传唤期间把资产转移合法吗
  6. 监控录像属于哪类证据
  7. 原告代理律师能否向被告调查取证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