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法法律法规 > 公司法法规法律知识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0-05-25

 
30256

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了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职责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重大决策。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新近发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十六大报告及《条例》确立了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国资管理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1、国家统一所有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指导力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国家统一行使所有权。国家所有权的统一性、唯一性决定只能由国家通过其执行机关——国务院行使企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而不能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所有。坚持国家统一所有,对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进而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统一所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最终处分权。即国家享有对企业国有资产的最终处分权,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必要时有权统一配置资源,依法调整出资关系,合理调整国务院、省级、市(地)级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责企业的范围。第二,引导规范权。即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各级出资人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引导规范。如确定国有资产的经营范围,制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大政方针;确定国有股权转让、产权交易的规则;确定国有股权、产权转让收入的使用原则;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各级出资人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执行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进行监管。

2、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国家统一所有,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进一步确认了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历史渊源和历史合理性。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这种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国有资产监管的需要。首先,现实中,企业国有资产的形成相当复杂,既有中央的直接投资,也有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实际工作中,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及其运营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第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方面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公司制改组使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国有资产重组、流动更加重要、经常。这些都要求进一步明确出资人及其职责职权,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划分,使出资人的权利、义务落到实处。

延伸阅读
  1. 国有企业改制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 关于上海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本公司改制重组的报告书
  3. 我国兼并实践存在的问题
  4. 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原因有哪些,债务重组有什么意义
  5. 怎么防范企业悬空金融债务

公司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公司认缴期限前可以注销吗
  2. 控股公司法人是否变更
  3. 新公司法股权变更的规定
  4. 各国的股利政策都有哪些
  5. 新旧公司法修改内容对比
  6. 全国人大常委通过《资产评估法》,将于下月开始正式实施
  7. 怎么强制取消法人代表
公司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公司法纠纷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合伙清算纠纷
  3. 公司破产纠纷
  4. 新三板交易纠纷
  5. 融资纠纷
  6. 公司设立纠纷
  7. 股权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