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5-27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企业法人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时,其法人的主体资格仍然存在。虽然其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但其仍具备作为原告或被告的资格。
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只是解散程序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主体终结。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责令关闭后,应进行解散程序。该程序包括成立清算组、进行严格的清算、提交清算报告并经股东大会或主管机关确认、注销登记以及公告等环节。
只有当上述解散程序的所有环节都完成后,解散程序才算结束,企业法人的主体资格才会消灭。因此,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仅仅是解散事由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企业法人的主体资格立即消失。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问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些司法人员认为,企业法人的主体资格在营业执照被吊销后立即消失,因此在民事诉讼中丧失了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他们的理由是,企业法人的主体资格是由行政权授予的,因此也应当由行政权予以消灭。
然而,企业法人的定义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当企业法人被剥夺经营权时,其盈利目的无法实现,企业法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而丧失了民事主体资格。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并不意味着立即丧失民事主体资格。
在司法实践中,当债权人对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企业法人提起诉讼时,一些人民法院认为不应以“丧失主体资格的企业法人”为被告,而应以企业法人的开办单位、主管上级或股东为主体提起诉讼。同样地,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也不能作为原告起诉相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