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6-15
清产核资阶段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资产清查损失处理和会计制度选择。
资产清查损失处理是清产核资的必经之路。根据《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企业应对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核对查实各类资产和债权债务,编制改建日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册。在资产清查中,长期投资应延伸清查至被投资企业。资产清查中的损失包括坏账损失、存货损失、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损失、担保损失、股权投资损失或者债权投资损失以及经营证券、期货、外汇交易损失等。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这些损失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认处理。在清产核资程序完成后,经过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溢认定、资金核实和制度完善,清理的各项资产损失应经过中介机构鉴证和上级部门认定后核销。
根据《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实施公司制改建企业可以核销所有者权益的资产损失。根据该规定,资产损失的会计处理方式是借记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贷记原材料等资产类科目;负债中长期挂账而又付不出去的款项的会计处理方式是借记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类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余额不足核销资产损失时,为体现资本保全原则,一般不应冲减实收资本,而应在未分配利润中以负数列示。在编制比较财务报表时,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报表列报方法,分别采用追溯调整法、追溯重述法或未来适用法,对各期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资产损失处理的依据可以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找到。根据该准则,处理资产盘盈盘亏和亏损挂账可以视为前期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调整;对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背离较大的资产进行价值重估属于资产计价方法变更,可以视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调整。
清产核资阶段还需要关注会计制度选择的问题,即以何种会计制度为基础进行清产核资。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和执行的会计制度,资产清查结果会有所不同。
国有企业在2003年以前执行原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公司从2001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上市公司从2007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这些不同的会计制度对资产清查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法律法规对清产核资会计制度选择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实务中一般以企业在清产核资时执行的会计制度为基础进行清产核资,这样既方便实际操作,也有利于保持会计制度的一致性。然而,也有人认为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清产核资,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操作,这对新公司的会计核算有很大益处。
财务审计包括原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阶段和模拟财务报表审计阶段。
原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阶段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审计调账问题和特殊事项处理。根据《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等规定,对一些特殊事项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例如,根据补充通知的规定,原企业应清偿应发未发职工工资部分,职工工资基金结余应转增资本公积金,医疗费超支产生的职工福利费不足部分可以依次以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和资本金弥补等。然而,对于“工效挂钩”工资的处理,有人认为不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的规定,这种工资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确认为负债。因此,对“工效挂钩”工资的处理应视为前期差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
模拟财务报表审计阶段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剥离调整和会计制度调整。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新股份公司尚未成立,需要根据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企业改制方案确定的资产重组方法进行剥离调整。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应将股份公司成立前未按照设立时公司架构和会计政策独立记录和反映的财务会计资料分离出来。同时,如果原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同,还需要进行会计制度调整,形成模拟财务报表。
资产评估的目的是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拟投入资产和负债进行价值评定和估算,确定拟投入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折股的参考依据。
资产评估阶段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是否进行评估调账以及如何进行评估调账。
对于是否进行评估调账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评估调账的要求和评估增减值的税务处理问题有很多,规定也不一致。综合起来说,要求进行评估调账,调账业务应在原国有企业进行;对于评估增减值,原国有企业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在股权转让时不能以评估增减值后金额作为抵税金额,以评估调账前金额抵税。新股份公司可以按评估增减值后金额记账并计提折旧,不作纳税调整。
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不应对资产进行评估调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确认为负债。因此,改制前国有企业对资产评估调账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而改制后的新股份公司按资产评估进行记账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
虽然不应进行资产评估调账,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有企业现行管理体制的限制,往往需要进行评估调账。在进行评估调账时,原国有企业应选择一个特定日期(一般选择股份公司成立日)作为调账目,对原企业账务进行全面清理。由于评估基准日到调账日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企业经营活动导致资产和负债发生变化,调账时应分析评估基准日与调账日之间资产和负债的差异,扣除这部分评估增减值。同时,还需要分析会计制度调整及其评估增减值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评估调账金额和调账分录,并将调账金额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成立股份公司后,需要进行验资。验资时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折股比例和验资依据。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票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或超过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根据《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国有资产严禁低估作价折股,一般应以评估确认后的净资产折为国有股的股本。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根据上述规定,折股比例应在65%~100%之间。
验资依据问题,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的规定,出资者以实物、知识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的,注册会计师应在出资者依法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后予以审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往往无法进行验资。因为在验资时,股份公司尚未成立,评估基准日到验资日之间的资产和负债已发生变化,原国有企业无法在验资日对拟投入资产和负债再次进行清理验证。此外,股份公司尚未成立,原国有企业还在持续经营,无法在验资日之前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因此,实际操作中一般将主发起人投入股份公司的出资以评估报告中的净资产作为出资,对其他发起人的出资以投入到股份公司账户上的货币资金作为出资到位。
股份公司成立后,需要建立账簿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进行核算,并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以股份公司成立日为基准,根据原企业账务清理和评估调账后的资产和负债清单、评估增减值明细表以及其他发起人投入的货币资金进账单,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科目建立新账。
根据《公司法》规定,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应当书面认足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份认购。一次缴纳的,应即缴纳全部出资;分期缴纳的,应即缴纳首期出资。股东应在公司成立之前按照发起人协议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时间出资,缴纳出资后方可验资。为了保护其他发起人的利益,应将最后出资时间或者验资基准日的资产和负债金额作为建账金额,并将从这个日期到股份公司成立目的的净利润归股份公司所有。
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对于固定资产等资产,是否应按评估增减值从评估基准日到建账日之间进行补计折旧。一般来说,原企业由于执行原会计制度,不需要补计折旧。对于新股份公司,由于按评估值作价折股,且从评估基准日到建账日之间实现的净利润归原企业所有,新公司建账时理应补计折旧。
对于固定资产,股份公司建账时应按净值(评估原值减累计折旧和补计折旧)列入固定资产原值,而不是仅按照评估原值列入固定资产原值并将已记折旧列入累计折旧。尽管实务中企业基本按照评估原值列入固定资产原值并将已记折旧列入累计折旧,但相关文件对此规定变化较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以净值列入固定资产原值,不体现累计折旧。
根据《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到上市过程中,原企业实现利润增加净资产的部分应上缴国有资本持有单位,而经营亏损减少净资产的部分应由国有资本持有单位补足。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保护国家资本的利益。
在IPO阶段,主要涉及股份公司成立前利润表的编制基础、原则、方法和数据来源。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的规定,发行人运行三年以上的应披露最近三年及一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运行不足三年的应披露最近三年及一期的利润表以及设立后各年及最近一期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于运行不足三年的公司,还需要披露设立前利润表编制的会计主体和确定方法,并披露剥离调整的原则、方法和具体情况。
在编制申报财务报表时,与股份制改造时编制的模拟财务报表有所不同。差异主要在于对所有资产应按评估增减值从评估基准日到股份公司成立日之间进行补计折旧或补转成本费用。根据相关规定,从评估基准日到公司成立日,应以评估值进行成本费用结转。如果申报财务报表期间早于评估基准日,一般情况下企业仍按照账面值结转成本费用。为了保持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应采用相同计量属性,在申报财务报表的所有期间(不仅仅是从评估基准日到股份公司成立日之间)按评估值结转成本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