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2-30
工伤发生后,用人单位需要按照正常程序发放工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条件包括:
工伤认定的基本要素是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原因,即“三工原则”。如果职工在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时发生事故伤害,这是最常见的工伤情形。
事故伤害通常包括安全事故、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各种形式的事故。如果职工在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很难确定职工是否已死亡或暂时失去联系,但根据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这种情况也应认定为工伤。
职业病是指职工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导致的职业性疾病。如果职工经过诊断或鉴定确诊患有职业病,并经过工伤认定属于工伤或视同工伤,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认定是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视同工伤进行行政确认的行为,是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工伤认定的结果包括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非工伤和不视同工伤。工伤认定的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核、调查核实和作出认定等,并有严格的时限规定。
职工发生工伤后,如果治疗后伤情相对稳定并存在劳动能力受损,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职工享受伤残待遇的重要前提。劳动能力鉴定的条件包括:经过治疗,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存在身体上的残疾;伤残程度已经影响到职工本人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分别有十个伤残等级和三个生活自理等级。
实际上,单位工伤后工资待遇不会减少。一旦确定为工伤,职工可以享受多项待遇,如医疗费用。因此,职工无需担心工资会因此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