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9-20
作为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企业内部集资可以有效扩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在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大背景下,企业内部职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一般都比较了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最新借贷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借款对象仅限于单位内部职工,不包括为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通过招聘吸纳为公司员工的人员。
2. 如果集资资金不是用于单位自用,而是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相应借贷行为应当被认定为无效。
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成立的依据,是对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针对非法集资罪,必须进一步分析论述其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特别要强调法律拟制的人格主体——单位,以规范单位实施的非法集资行为。
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自己的非法集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在单位进行非法集资的情况下,故意体现为单位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以单位的名义为单位的利益故意追求特定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
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将不特定对象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投资者,对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建议将非法集资罪列入《刑法》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依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集资行为。以非法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或给予其他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