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3-08-30
我国的兼并行为在1989年2月19日由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中首次予以规范。根据该办法的规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主体的一种行为。此外,办法还明确了兼并的四种形式,包括承担债务式、购买式、吸收股份式和控制控股式。
1996年8月20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对兼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根据该规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等有偿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虽然保留法人资格但变更投资主体的一种行为。虽然与前述办法的表述略有不同,但实质内容基本一致。
因此,我国规范性文件中对于兼并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兼并企业丧失法律人格,另一种是被兼并企业保留法律人格但投资主体发生变更。实际上,兼并即是我国《公司法》中所称的吸收合并。而后一种情况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兼并方取得了被兼并方的控制权和未取得控制权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实质上是一种收购行为。如果兼并方取得了被兼并方的控制权,并且被兼并的企业是上市公司,那么收购就是兼并的具体形式,包含在兼并的范畴内。相对而言,新设合并既不属于兼并,也与收购没有直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