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5-1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一旦公司成立,股东就不得抽逃出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是不允许撤资的,如果股东想要撤资,只能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因此,隐名股东如果想要撤资,首先需要确认自己的股东身份,然后进行股权转让。
股东资格是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并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对于隐名股东来说,确认其股东身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确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需要考虑实际出资数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多种因素。确认股东资格需要根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来审查认定事实证据,并选择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
隐名股东的情况在实践中非常普遍,一般指的是实质股东实际认购出资,但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投资人却为他人,这是一种法律现象。对于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处理。首先,如果实质股东与名义股东签订的协议是为了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类协议会被认定为无效,实质股东不会享有股东权利,公司也会面临一系列法律问题。其次,如果隐名股东并未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而且实质股东只是出于某些原因让名义股东出资,但公司绝大多数股东知道这种情况,应认定为实质股东具有股权,但应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
如果隐名股东想要显名或确认股东身份,必须先到人民法院确认,并且在确认过程中,隐名股东必须有共同设立公司或通过受让取得公司股权的相应意思表示。如果隐名关系的双方仅为资金往来关系,提供资金一方并没有成立公司或实际取得股权的意思,那么双方关系的实质应为借款关系,提供资金一方并不能取得公司的股东身份。此外,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确认还需要其他股东认可其股东身份的意思表示。如果其他股东并不知道隐名股东的存在,也不同意与其存在共同投资关系,该隐名股东不能被显名确认为公司股东。
有效的隐名投资协议是成为隐名股东的必要条件。有效的隐名投资协议有利于约束显名股东,确保隐名股东间接行使股东权力和获取收益,并在必要时成为显名股东,避免权利受损。如果投资人对投资项目有较大把握,应委托专业人士制作协议以确保有效。反之,如果投资人对该项目并不熟悉,只是出于对他人的信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资,无效的隐名投资协议有时更利于日后索回出资,但对“显名股东”的约束力则较弱,其在被投资公司的权利也难以主张。
出资单据或确认书是隐名股东履行义务的证明。隐名股东的出资方式、期限等应在隐名投资协议中明确,相关的转账凭证或交款收据等要完整无歧义,最好让显名股东出具书面文件,确认隐名股东已出资金额和时间。如果隐名股东身份可以向其他股东披露,则建议由公司及所有股东予以出资确认。
公司章程是隐名股东不可忽视的法律文件。新修订的公司法赋予公司、股东对公司内部组织规范的极大自主权,公司章程可能直接影响隐名股东的权利。隐名股东应该对此予以重视,在制定章程时通过显名股东表达自己的关切,尤其对持股比例较低的隐名股东而言,更应予充分重视。
隐名股东应采取必要措施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司管理,以防止信息不对称。隐名股东可以担任或以显名股东名义指派他人担任董事、监事、经理或财务人员,尽可能了解公司的动态。对于公司的证照、印章、印鉴以及财物资料信息,隐名股东应尽量掌控。如果参加股东会或其他重大决策,还应注明自己的与会身份及姓名。
一旦发现权利被侵害,隐名股东应尽快采取法律措施。根据被损害权利的不同情况,隐名股东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一般来说,应尽快控制公司的公章、印鉴及财务资料,争取尽早进行清算。如果协商不成,则应立即采取诉讼措施。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要求确认其股东资格的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如果是隐名投资协议或股权转让协议,该诉讼时效则从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时效为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