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07-21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合同履行的法律诉讼期限为三年,适用于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情况。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应按照这一规定执行。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应按照这一规定执行。然而,如果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在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全面履行原则,又称适当履行原则或正确履行原则,要求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物及其质量、数量,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以及适当的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协作履行原则要求当事人不仅适当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而且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协助对方当事人履行其债务。
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前,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导致合同基础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继续履行合同将导致明显的不公平后果,法律允许当事人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以消除不公平后果。情势变更实质上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应用。
当一方违约时,如果根据社会观念认为债务事实上已无法强制执行,即属于履行不能。即使尚有履行的可能,但如果履行将付出不适当的代价或冒有生命危险,或因此违反更重大的义务,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也应认定为履行不能。
判断履行是否可能应根据一般社会观念进行,而不能仅凭债务人的观念来断定。履行不能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是因为标的物已灭失,有时虽然标的物存在,但因法律原因无法交付,如标的物被法律规定为限制流通物,有时是因为债务人自身的原因无法提供原定的劳务,如在以提供劳务为标的的合同中,债务人丧失劳动能力等。
因此,合同履行的诉讼时效为三年。合同履行的原则包括情势变更原则、协作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全面履行原则。当一方违约时,如果社会观念认为债务事实上已无法强制执行,即属于合同履行不能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