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2-11-02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存在欺诈行为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应当按照最低三倍的赔偿标准进行赔偿,如果赔偿金额不足500元,则按照500元支付赔偿。如果经营者明确承诺赔偿超过三倍的金额,则应按照承诺进行赔偿。合同欺诈是指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欺诈人通过发出具有欺骗性或虚假性的邀请,诱导对方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采取欺诈手段实现签约目的。
合同欺诈行为的欺诈人通过双方履行该合同,达到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在合同签订时,故意省略“合同违约条款”,不约定合同违约的相关处罚规定,使得占据强势地位的欺诈方获得不法利益。
在合同签订时,故意预留“陷阱”或者“圈套”,使得被诈骗方在合同执行时有过错行为,从而使诈骗方获得不法利益。
合同欺诈和合同纠纷都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行为人是否有骗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以及是否采取了欺骗手段,行为人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签订合同只是为了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这就构成了合同欺诈行为。如果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诚意,但由于客观原因或主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履行能力,尽管经过努力仍无法履行合同,则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合同签订时和合同签订后,行为人具备履行能力,但却虚构事实或制造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以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这构成了合同欺诈。如果当事人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工作失误而给对方造成损失,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无论合同类型如何,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签订,不能存在欺诈或隐瞒的情况。如果出现构成合同欺诈的行为,受到侵权的一方有权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相应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