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4 更新时间:2024-02-16
逃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采取各种不公开手段,或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不缴或少缴税款,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逃税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既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也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国有、集体、私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外资企业、中外资企业等法人或单位,还包括扣缴义务人,即依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主体可以是中国公民或外国公民。若没有纳税义务的公民与纳税、扣缴义务人勾结,为逃税犯罪提供账号、发票证明或以其他方式共同实施逃税行为的,应以逃税共犯论处。税务工作人员构成共犯的,应从重处罚。
逃税罪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出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逃避缴纳应缴税款义务而非法获利的目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税收法规,逃避缴纳应缴税款义务,且希望或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从而影响国家税收。若没有这种直接故意和非法获利的目的,比如过失行为,则不构成逃税罪。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逃税故意主要考虑其主观条件、业务水平和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若行为人因不懂税法或一时疏忽未按时申报纳税,或因管理制度混乱、账目不清、人员职责不明或调动频繁而漏报、漏缴税款,均不构成逃税罪。
实际工作生活中,对逃税漏税的处罚通常是在构成刑事犯罪后进行,因为刑事处罚是最严厉的一种处罚。如果单位或公司发生逃税漏税行为并被认定构成犯罪,对单位的处罚通常采取双罚制或加重处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