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4-20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刑法前期的规则约定,特别重视回避问题。刑事诉讼法第二章中的相关条款对回避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以下是对相关条款的解读。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审判人员在具备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审判人员在具备以下情形之一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参与过本案侦查、审查起诉工作的侦查、检察人员,调至人民法院工作后,不得担任本案的审判人员。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并告知其合议庭组成人员、独任审判员、书记员等人员的名单。
审判人员自行申请回避,或者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审判人员回避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提出,并说明理由,由院长决定。院长自行申请回避,或者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院长回避的,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和本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申请回避,应当提供证明材料。
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应当决定其回避。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可以口头或者书面作出决定,并将决定告知申请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被驳回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情形的回避申请,由法庭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出庭的检察人员回避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休庭,并通知人民检察院。
本章所称的审判人员包括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
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适用审判人员回避的有关规定,其回避问题由院长决定。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依照本章的有关规定要求回避、申请复议。
总结来说,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条款主要是为了防止庭审时涉案人员与嫌疑人串通作案。在实施回避措施时,必须准确了解回避对象和具体的情况规定,以避免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