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3-09-29
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涉及当事人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各国法律对收养行为和收养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除了当事人需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外,收养的成立和有效还需要遵守法定程序。
收养行为改变了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一旦收养成立,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建立起父母子女的身份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同时被收养人与生父母之间的身份关系和权利义务消失。然而,被收养人与生父母及其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仍然存在,禁止近亲结婚的法规仍然对他们具有约束力。
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收养的目的是确立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收养行为只能发生在旁系血亲的长辈和晚辈之间,或者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之间。
收养关系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通过收养使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产生类似亲生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收养关系也被称为"准血亲",即法律拟制的血亲关系。与自然血亲不同,拟制血亲关系可以依法产生和解除。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条,收养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收养人没有子女或只有一个子女。
收养人有能力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
收养人没有医学上认为不宜收养子女的疾病。
收养人没有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
收养人必须年满三十周岁。
根据法律规定,无子女的收养人可以收养两名子女,有子女的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对于孤儿、残疾未成年人或者无法找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可以不受以上条件限制。
综上所述,收养是指领养他人的子女,但在进行收养之前,收养人需要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条件。收养是一种法律行为,只有在协商好收养情形后,办理相关的收养手续,才能保障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