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2-01
根据刑法第159条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导致公司、股东、债权人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
2. 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
(1)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无法正常经营。
(2)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
(3)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两次以上,并再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
(4)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
本罪主体为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公司发起人是指依法创立筹办股份有限公司事务的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不确定的社会公众,人数众多,相互间关系松散,并且有股票转让的可变性。因此,在创设股份有限公司时,不存在全体股东共同协商设立公司的情况。必须有一些人或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筹办创立股份有限公司所需的各项事务,如向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省政府报批、制定公司章程、举行创立大会、公告招股说明书、签订承销协议等。这些人和单位即为公司发起人。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发起人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自然人包括中国人、外国人或海外侨胞;法人既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包括到我国投资设厂的外国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
2. 发起人应当不少于5人。
3. 发起人中过半数的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但应采取募集设立方式。
股东是指公司的出资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资格在一般情况下没有限制。根据公司法规定,自然人、法人、国家都可以依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即公司的出资人。根据公司法规定,公民、法人、国家以及外商投资者均可以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但当国家成为股东时,应通过授权投资的部门或机构进行,公司法第20条第2款明确规定:“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