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代持股协议无效的情况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19
在我国,隐名股东是普遍存在的,出资人之所以做隐名股东,可能是想规避法律方面的问题。隐名股东会有承担很多经济的风险,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可能会和显名股东之间签订一份代持股的协议,那么这份协议法律效力怎样?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分析。
股权代持协议可能被认定无效情形
一、欺诈、胁迫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若一方通过欺诈或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二、恶意串通
若合同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三、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若合同一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若合同内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五、违反强制性规定
若合同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相关知识:实际出资人可能面对的几个风险
1、显名股东拒不转交投资收益
作为实际出资人的隐名股东,面临着显名股东拒不转交投资收益的风险。隐名股东投资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在股权代持协议中会约定有关转交投资收益的事项。然而,如果显名股东受到投资收益的诱惑,可能会违反协议约定,拒不转交收益。
2、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擅自处分股权
作为公司法律文件中实际记载的股权所有人,显名股东对外享有与该部分股权相关的一切权利。然而,对内而言,显名股东应受制于隐名股东,并在作出重大处分决定之前向隐名股东汇报并获得其同意。然而,对外来说,他人并不知晓该部分股权的真实所有人,只能依据公示的法律文件来认定。因此,当显名股东为谋取利益而故意擅自转让、质押该部分股权时,实际出资人的利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3、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滥用股东权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司股东享有股份转让权、资产收益权、股东会临时召集请求权或自行召集权、参与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公司剩余财产分配权等。这些权利赋予股东对公司的控制。然而,如果显名股东有意侵害隐名股东利益,并在未经得隐名股东同意的情况下滥用这些权利,将给隐名股东带来极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