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2-17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害,特别是受到有控制权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以及其他公司管理人员等的侵害,而公司无法或不愿行使诉权时,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以自己名义为公司的利益对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股东代表诉讼源于英国衡平法,也被称为派生诉讼、衍生诉讼和传来诉讼。经过100余年的发展,股东代表诉讼已被普通法和大陆法系的多数国家或地区采用。股东代表诉讼不同于股东为维护自身利益向公司或其他人提起的直接诉讼。一般来说,直接诉讼的原告是最终受益者,而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只是享有名义上的诉权,胜诉后利益归于公司,提起诉讼的股东只是由于拥有股份而间接受益。各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都设有特殊的要求和限制,这也是它有别于直接诉讼的特征之一。
目前,我国现行《公司法》和《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出规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若干属于股东代表诉讼性质的案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则可供遵循,各地法院的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差异。2004年2月2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实施《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该规范性文件中第8条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的具体情形和当事人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对股东代表诉讼的一种规范。然而,由于该条规定只是北京高级人民法院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和实施范围存在相当的局限。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对《公司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新《公司法》第152条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出了相关规定。
根据新《公司法》第15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如果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前款规定的股东也可以依照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新《公司法》第152条的修订,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关于该制度的最新规定,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安排,股东代表诉讼的诉讼主体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任何诉讼都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诉讼主体是否适格是诉讼能否继续进行的根本。
1、原告
原告作为诉讼的发起人,是不可或缺的诉讼主体。然而,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中,是否所有股东都具备原告的主体资格并不一致。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对于公司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资格,根据公司类型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在有限责任公司中,任何股东都可以作为合格原告提出相应的代表诉讼,而不考虑持股比例。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只有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才能作为适格原告提起代表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