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2-09-15
1、二审法院在做出最终决定时,并不一定会直接宣判。根据不同情况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果二审法院认为原判决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正确,量刑适当,并且上诉或抗诉理由不能成立,那么将维持原判。
如果二审法院认为原判决的事实认定正确,但法律适用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那么将改判。
如果二审法院认为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那么可以将案件发回重审。
1、二审判决书一般以判决宣告之日为生效。如果没有宣判,那么以送达之日为生效时间。由于宣判形式的不同,导致了生效时间存在多种可能。
如果是开庭宣判,那么宣判的时间是唯一的,没有争议。但实践中通常没有开庭宣判,而是让当事人或代理人签署宣判笔录。这时,原被告双方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签署,因此以最后签署方的日期为生效时间。
1、逻辑性
司法裁判需要辨别是非曲直,解决互相对立的诉讼争议,揭示和证明案件事实,因此需要使用逻辑形式。司法过程是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过程,逻辑是司法实践的基本工具。强调司法判决三段论式的逻辑形式,是为了保证能够合情合理地推导出具有说服力的司法结论,并通过对司法结论的说明和论证,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认可该结论是理性裁断的结果。然而,司法结论的适当与否取决于当事人的诉讼能力,法律推论并不能导出普遍适用的必然结论。因此,司法判决的逻辑性并不等同于法官的论证必须机械地保持合乎逻辑的形式,法律逻辑与法官的自由裁量功能相辅相成,不能孤立或绝对化。
2、公正性
公正是司法判决的核心。判决书的基本功能是为纠纷解决提供合理的证明,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类似案件的裁判提供参考。司法判决存在的基本价值在于体现利益分配的公正。判决的公正性是第一位的,判决形式或实质的其他特点是第二位的,不能替代公正本身。如果一份司法判决的裁断结果是非理性和不公正的,那么判决书中再严谨和高超的逻辑推理,再鲜明的规范性、创新性、公开性、法律性和准确性都没有价值。司法判决的理性化程度反映了法律文书的品质,富有理性含量的判决书通过透彻的说理和充分的论证,保证了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裁判结果的理解。因此,加强司法判决的论理性是实现判决公正性的途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