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0-05-25
瓶颈之一:传统思维难改。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往重国企、轻民企的传统经济思维仍然没有根本破除。
瓶颈之二:政策落实不力。主要原因在于:有的政策制定比较仓促,出台程序简单化,使得政策本身有缺陷;有的政策配套细则未及时跟进,部门协调又不力,使得政策落实打折扣;有的因为衙门作风尚存,工作人员机械办事,思想感情上和企业存在隔阂,使得政策落实到位难。
瓶颈之三:调整转型困难。目前,上海的民营企业还主要分布在一般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领域,调整转型的难度很大。随着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规模比重下降,导致为第二产业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市场出现萎缩,部分民营服务业失去了生存的依靠,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所需的高端服务,又非传统民营服务企业所能为。
瓶颈之四:融资难题未解。民营企业陷入了融资渠道少、融资规模小、融资成本高、融资条件脆弱的怪圈。
瓶颈之五:品牌影响有限。
瓶颈之六:人才支撑不够。许多上海民营企业都普遍反映缺乏人才,其实质就是民营企业还缺乏引进、培养各类人才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安排,从而对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何克服:
一是政策落实方面的“突破”。对于民营企业扶持政策的改进和完善:要完善政策制定机制,让民营企业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让政策相关方都能表达意见。
二是发展环境方面的“突破”。上海民营企业发展的大环境还要进一步营造,尤其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办事效率、社会法制环境的打造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等大的方面,还要加强工作,特别是要加快有关扶持民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有时候,民营企业并不需要特殊的照顾,只求在市场准入、金融借贷、税收减免、用人用工、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要区别对待就可以。同时,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应该偏重于引导企业优化结构、产品升级换代,并创造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企业和谐共生的良好经济环境。
三是政府服务方面的“突破”。要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优化民营企业政策支持环境,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为民营企业服务。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定期公布扶持政策、重大项目、行业发展、产品信息等。行业协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及时分析行业发展态势,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同时,还要关注市场经营主体准入中前置审批多、环节繁复的问题,创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秩序,并为外省市民营企业平等入沪,公平竞争、放心赚钱,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是企业融资方面的“突破”。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要多管齐下,政府要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或担保基金,国有银行应有专门的贷款指标,行业协会也可作为中间人或担保人而有所作为。从近期来看,民营企业要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似乎不太现实,政府应对小贷公司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服务平台,为其提供系统软件开发,信息查询和登记、资金保全、聘请律师、包括法律诉讼,帮助开拓小贷公司后续资金来源等服务。此外,市金融主管部门可指导小贷公司开拓新服务项目,如保险代理、委托贷款、票据贴现等。
五是企业转型方面的“突破”。要从扶持重点民营企业着手,集聚科研、开发、生产资源,研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产品,形成以新产品为核心的民营企业集群。要改变对民营服务业的松散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行政推动力的作用,把大量零散分布的民间服务业组织起来,实现民营服务业由“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变。要鼓励民营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重点领域集聚,加大品牌产品培育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一代品牌产品,提高上海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六是人才支撑方面的“突破”。要围绕“十二五”发展,制订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发展规划,不仅要有明确的数量、质量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制定特殊的民营企业人才政策,打破常规,调动民营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强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同时,政府要赋予科技型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引进人才的权利,也可以根据企业投资规模、纳税情况,发放一定的户籍指标。此外,在引进具有核心人才的同时,也要引进相关的技术、管理、营销人员,为创新、开发、生产提供系统化的人才支撑。